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北十条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资料搜集法第16页
        1.3.2 实证研究法第16页
        1.3.3 经济分析法第16-17页
第2章 项目建设的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项目管理的定义第17-18页
        2.1.1 项目管理的要素第17页
        2.1.2 项目管理的过程第17-18页
    2.2 项目风险管理第18-19页
        2.2.1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2.2.2 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第19页
    2.3 可行性研究理论第19-20页
    2.4 循环经济理论第20-21页
    2.5 外部性理论第21页
    2.6 庇古税理论第21-23页
第3章 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概况第23-26页
    3.1 项目概况第23-24页
        3.1.1 编制依据第23页
        3.1.2 编制原则第23-24页
    3.2 项目投资估算第24-25页
        3.2.1 估算内容第24页
        3.2.2 流动资金估算第24页
        3.2.3 项目总投资计划第24-25页
    3.3 项目预计产生的效益第25-26页
        3.3.1 社会效益第25页
        3.3.2 经济效益第25页
        3.3.3 环境效益第25-26页
第4章 污水厂项目建设与实施方案第26-58页
    4.1 总体设计第26-32页
        4.1.1 污水厂厂址的选择第26页
        4.1.2 相关工艺流程第26-27页
        4.1.3 高程布置设计第27页
        4.1.4 设计进、出水水质指标及去除率第27-28页
        4.1.5 本工程核心处理项目第28-29页
        4.1.6 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分析第29-31页
        4.1.7 处理方案论证第31-32页
    4.2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第32-49页
        4.2.1 各构筑物设计流量表第32页
        4.2.2 粗格栅及污水提升泵房第32-34页
        4.2.3 细格栅第34-36页
        4.2.4 曝气沉砂池第36页
        4.2.5 精细格栅第36-38页
        4.2.6 生物池第38-39页
        4.2.7 二沉池第39-40页
        4.2.8 浸没式超滤工程设计第40-45页
        4.2.9 臭氧制备间第45-47页
        4.2.10 加药间第47-48页
        4.2.11 除臭系统第48页
        4.2.12 厂区给水排水第48-49页
    4.3 工程结构设计第49-54页
        4.3.1 建筑设计第49-50页
        4.3.2 建筑总平面布局第50-51页
        4.3.3 单体建构筑物防火分区设计第51-52页
        4.3.4 电气设计第52-53页
        4.3.5 污水厂控制系统架构第53-54页
        4.3.6 网络系统第54页
        4.3.7 污水综合处理间通风、防排烟设计第54页
    4.4 项目节能措施第54-58页
        4.4.1 电能节能第55页
        4.4.2 建筑节能第55-56页
        4.4.3 燃油节能第56页
        4.4.4 其他节能第56-58页
第5章 污水处理厂风险与监测第58-64页
    5.1 污水厂项目建设的风险第58-59页
        5.1.1 不可抗力风险第58页
        5.1.2 项目管理风险第58页
        5.1.3 技术风险第58-59页
    5.2 风险防范措施第59-60页
        5.2.1 按期进行系统检修第59页
        5.2.2 优化污水处理工艺第59页
        5.2.3 强化系统运行管理第59-60页
        5.2.4 提高作业人员素质第60页
    5.3 控制污染和生态变化的方案第60-62页
        5.3.1 施工期污染第60-61页
        5.3.2 运营期污染第61-62页
    5.4 对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第62-64页
        5.4.1 交通影响的缓解措施第62页
        5.4.2 减少扬尘第62页
        5.4.3 施工噪声的控制第62页
        5.4.4 施工现场废弃物处理第62页
        5.4.5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渤海湾滨海潮间带微塑料和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
下一篇:黑龙江流域水上污染防治应急体系建设项目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