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水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一、水排污权交易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水排污权交易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水排污权交易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黄河中下游水环境简介 | 第11-14页 |
(一) 黄河中下游概况 | 第11页 |
(二) 黄河中下游水质现状 | 第11-12页 |
(三) 黄河中下游流域污染物排污现状及污染原因分析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分析 | 第14-20页 |
一、排污权交易的定义 | 第14页 |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与排污收费制度的比较与融合 | 第14-16页 |
(一) 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排污权交易和排污缴费的对比 | 第15页 |
(三) 排污权交易和排污收费的结合 | 第15-16页 |
三、浓度控制像总量控制的转变 | 第16-17页 |
(一) 浓度控制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 总量控制的概念 | 第17页 |
(三)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的比较 | 第17页 |
四、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一) 均匀混合吸收性污染物交易原理 | 第17-18页 |
(二) 非均匀混合吸收性污染物交易原理 | 第18页 |
五、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缺点评价 | 第18-20页 |
(一)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势 | 第18-19页 |
(二)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弊端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水排污权市场现状对比 | 第20-24页 |
一、国外排污权交易的市场现状 | 第20-21页 |
(一) 国外排污权交易分析 | 第20-21页 |
(二) 国外排污权交易的开展现状 | 第21页 |
二、国内排污权交易的市场现状 | 第21-24页 |
(一) 国内排污权交易分析 | 第21-22页 |
(二) 国内排污权交易的开展现状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及交易方式 | 第24-34页 |
一、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结构 | 第24-26页 |
(一) 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现状 | 第24页 |
(二) 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结构 | 第24-26页 |
二、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规则 | 第26-28页 |
(一) 总量控制原则 | 第26页 |
(二) 经济有效性原则 | 第26页 |
(三) 时空折算原则 | 第26-27页 |
(四) 等贡献值原则 | 第27页 |
(五) 自愿协商原则 | 第27页 |
(六) 接受监督原则 | 第27-28页 |
三、水排污权的具体计算 | 第28-31页 |
(一) 有害当量的规则及其定义 | 第28-29页 |
(二) 有害当量值的概述与计算 | 第29-30页 |
(三) 有害当量数的概述与计算 | 第30-31页 |
四、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31-34页 |
(一) 我国当前使用的水污染物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 | 第31-33页 |
(二) 借鉴大气污染物初始排污权的分配方法 | 第33-34页 |
第五章 黄河中下游流域水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构建 | 第34-47页 |
一、对允许实施水排污权交易的审核 | 第34页 |
二、水排污权的价格确定 | 第34-35页 |
三、排污权交易的交易模式 | 第35-36页 |
四、水排污权交易的程序 | 第36-39页 |
(一) 水排污权一级交易市场 | 第36-38页 |
(二) 水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 | 第38-39页 |
五、黄河中下游水排污权交易模型 | 第39-42页 |
(一) 交易污染物的选择 | 第39页 |
(二) 实行水排污权交易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页 |
(三) 黄河中下游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39-40页 |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展水排污权交易制度试点情况 | 第40-42页 |
六、水排污权交易的监管 | 第42-45页 |
(一) 排污权交易监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二) 排污权交易监管机制的完善 | 第42-43页 |
(三) 水排污权交易的合同样本 | 第43-45页 |
七、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及其实践 | 第45-47页 |
(一) 排污权交易立法的实践 | 第45页 |
(二) 排污权交易立法的欠缺 | 第45-46页 |
(三) 排污权交易立法的完善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