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趋势 | 第14-16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路线 | 第17-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与分析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2.1.1 文化旅游 | 第20-24页 |
2.1.2 资源型城市 | 第24-25页 |
2.1.3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5页 |
2.1.4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 | 第25-27页 |
2.2 相关理论学习 | 第27-30页 |
2.2.1 旅游人类学 | 第27-28页 |
2.2.2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3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 | 第30-37页 |
3.1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面临的基本矛盾 | 第30-31页 |
3.1.1 生态资源危机 | 第30页 |
3.1.2 空间结构混乱 | 第30-31页 |
3.1.3 旺苍空间发展困境 | 第31页 |
3.2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1 土地利用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变化 | 第32页 |
3.2.2 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城市用地规模变化 | 第32-33页 |
3.3 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动力机制 | 第33-35页 |
3.3.1 经济驱动力 | 第33页 |
3.3.2 社会拉动力 | 第33-34页 |
3.3.3 科技推动力 | 第34页 |
3.3.4 文化影响力 | 第34-35页 |
3.4 文化旅游对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的促进作用 | 第35-37页 |
3.4.1 文化旅游推动新的城市空间节点的形成 | 第35页 |
3.4.2 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空间轴线功能 | 第35-36页 |
3.4.3 文化旅游促进城市空间全面发展 | 第36-37页 |
4 文化旅游视角下旺苍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实践探索 | 第37-75页 |
4.1 文化旅游视角下旺苍空间结构规划基础研究 | 第37-42页 |
4.1.1 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4.1.2 自然条件 | 第38-41页 |
4.1.3 资源情况 | 第41-42页 |
4.2 旺苍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 第42-45页 |
4.3 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45-53页 |
4.3.1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3.2 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3.3 自然农耕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 第48-53页 |
4.4 旺苍文化旅游空间发展策略 | 第53-56页 |
4.4.1 整合自身资源 | 第54页 |
4.4.2 突出红色文化主题 | 第54页 |
4.4.3 培育经济增长点 | 第54-55页 |
4.4.4 发展大旅游 | 第55页 |
4.4.5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55-56页 |
4.5 旺苍县空间结构规划实践探索 | 第56-62页 |
4.5.1 城市形态发展规律 | 第56-57页 |
4.5.2 选择原则 | 第57-58页 |
4.5.3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 第58-62页 |
4.6 旺苍空间结构发展规划 | 第62-66页 |
4.7 旺苍文化旅游发展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 第66-75页 |
4.7.1 旺苍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 | 第66-71页 |
4.7.2 旺苍文化旅游总体结构规划 | 第71-75页 |
5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