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0-12页
        1.2.1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10-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创新与不足第12-14页
        1.3.1 创新之处第12页
        1.3.2 不足之处第12-14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第14-22页
    2.1 相关理论第14-17页
        2.1.1 影子银行的起源和界定第14-15页
        2.1.2 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第15-17页
    2.2 文献综述第17-22页
        2.2.1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文献回顾第17-19页
        2.2.2 GARCH模型和CoVaR模型的相关实证研究第19-20页
        2.2.3 文献评述第20-22页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程第22-30页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第22-25页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第22-23页
        3.1.2 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第23-25页
    3.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进程第25-30页
        3.2.1 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源第25-26页
        3.2.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第26-30页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分析第30-41页
    4.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第30-37页
        4.1.1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第30-33页
        4.1.2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第33-37页
    4.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分析第37-41页
        4.2.1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正向影响第37-38页
        4.2.2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传导路径第38-40页
        4.2.3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第40-41页
第5章 影子银行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的实证分析第41-52页
    5.1 模型与样本选择第41-42页
        5.1.1 GARCH-VaR模型和CoVaR模型第41-42页
        5.1.2 样本选择第42页
    5.2 数据处理及检验第42-48页
        5.2.1 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第43-45页
        5.2.2 数据检验第45-48页
    5.3 实证分析第48-52页
        5.3.1 基于GARCH-VaR模型的风险测度第48-49页
        5.3.2 条件风险测度第49-50页
        5.3.3 溢出风险价值和风险溢出强度第50页
        5.3.4 实证结果分析第50-52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52-54页
    6.1 结论第52-53页
    6.2 建议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卷内备考表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关注度的股票成交量模型的策略设计
下一篇:风投机构本地偏好的存在性、影响因素及后果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