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碳量子点的慨述 | 第13页 |
1.2 碳量子点的理化性质 | 第13-16页 |
1.2.1 紫外-可见吸收 | 第13-14页 |
1.2.2 CDs的荧光性质 | 第14页 |
1.2.3 上转换荧光性质 | 第14-15页 |
1.2.4 稳定性 | 第15页 |
1.2.5 低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 | 第15-16页 |
1.2.6 表面修饰 | 第16页 |
1.3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16-21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7-19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9-21页 |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1-27页 |
1.4.1 生物成像 | 第22-23页 |
1.4.2 生物传感 | 第23页 |
1.4.3 光催化 | 第23-24页 |
1.4.4 金属离子探针 | 第24-25页 |
1.4.5 药物载体 | 第25页 |
1.4.6 发光材料 | 第25-26页 |
1.4.7 电催化 | 第26页 |
1.4.8 碳量子点复合型荧光微球 | 第26-27页 |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对环境水样中Fe~(3+)的检测 | 第29-4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2.1 氮掺杂碳量子点(NCDs)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NCDs对Fe~(3+)的检测 | 第31页 |
2.3 实验表征手段 | 第31-33页 |
2.3.1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1-32页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2页 |
2.3.3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32页 |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 | 第32页 |
2.3.5 荧光发射光谱仪(FL) | 第32-33页 |
2.3.6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2.4.1 不同氨基碳量子点的UV和FL分析 | 第33-34页 |
2.4.2 NCDs的形貌分析(TEM) | 第34-35页 |
2.4.3 NCDs的XRD分析 | 第35-36页 |
2.4.4 CDs和NCDs的FTIR分析 | 第36页 |
2.4.5 NCDs的紫外吸收与荧光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2.4.6 NCDs的荧光稳定性分析 | 第37-40页 |
2.4.7 NCDs检测Fe~(3+)条件的优化 | 第40-41页 |
2.4.8 NCDs对Fe~(3+)的选择性 | 第41页 |
2.4.9 其他金属离子对NCDs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10 NCDs对Fe~(3+)的检测 | 第42-43页 |
2.4.11 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57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3.2.1 预聚物羟甲基三聚氰胺的制备 | 第47页 |
3.2.2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制备 | 第47-48页 |
3.3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表征手段 | 第48-50页 |
3.3.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8页 |
3.3.2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平均粒径与粒径分布计算 | 第48-49页 |
3.3.3 利用荧光显微镜表征微球形貌 | 第49页 |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49页 |
3.3.5 X粉末衍射仪(XRD) | 第49页 |
3.3.6 荧光分光光度计(FL) | 第49-50页 |
3.3.7 荧光微球负载率的计算 | 第5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3.4.1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形貌分析 | 第50-51页 |
3.4.2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粒径分布 | 第51页 |
3.4.3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FTIR表征 | 第51-52页 |
3.4.4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荧光性能 | 第52-53页 |
3.4.5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3.4.6 三聚氰胺甲醛荧光微球的负载率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氮掺杂碳量子点海藻酸钙膜的制备及荧光猝灭法检测Fe~(3+) | 第57-66页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2.1 CA-NCDs的制备 | 第58页 |
4.2.2 CA-NCDs对Fe~(3+)的荧光检测 | 第58-59页 |
4.3 实验表征手段 | 第59页 |
4.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 | 第59页 |
4.3.2 荧光分光光度计(FL) | 第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4.1 CA-NCDs的光学性质 | 第59-60页 |
4.4.2 CA-NCDs的FTIR | 第60-61页 |
4.4.3 CA-NCDs对Fe~(3+)的选择性 | 第61-62页 |
4.4.4 CA-NCDs对Fe~(3+)的检测 | 第62-64页 |
4.4.5 CA-NCDs对Fe~(3+)的重复性检测 | 第64页 |
4.4.6 实际水样中Fe~(3+)的检测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