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构建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2页 |
2 遗嘱信托的功能 | 第12-16页 |
2.1 家族财富的传承功能 | 第12-13页 |
2.1.1 个人财富的传承 | 第12-13页 |
2.1.2 家族企业的继承 | 第13页 |
2.2 资产管理和投资功能 | 第13页 |
2.3 规避现有制度限制功能 | 第13-15页 |
2.3.1 规避遗嘱认证的程序 | 第13-14页 |
2.3.2 规避限制继承的相关规定 | 第14-15页 |
2.4 合理避税功能 | 第15-16页 |
2.4.1 避免高额遗产税 | 第15页 |
2.4.2 避免所有权变动后产生的交易税 | 第15页 |
2.4.3 分散所得降低累进税级 | 第15-16页 |
2.4.4 降低隔代继承的遗产税赋 | 第16页 |
3 遗产信托制度的价值及特征 | 第16-21页 |
3.1 遗嘱信托的价值 | 第16-19页 |
3.1.1 遗嘱信托的自由价值 | 第16-18页 |
3.1.2 遗嘱信托的效率价值 | 第18页 |
3.1.3 遗嘱信托的安全价值 | 第18-19页 |
3.2 遗嘱信托的特征 | 第19-21页 |
3.2.1 信托财产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 | 第19页 |
3.2.2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 第19页 |
3.2.3 信托存续连续性 | 第19-20页 |
3.2.4 限制受托人的有限性 | 第20页 |
3.2.5 信托财产的隐秘性 | 第20页 |
3.2.6 遗嘱信托的免责性 | 第20-21页 |
4 我国现行遗嘱信托制度的缺陷与引进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4.1 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目前的缺陷 | 第21-22页 |
4.2 引进遗嘱信托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4.2.1 避免遗产管理人法律地位不明的缺点 | 第22-23页 |
4.2.2 避免过分强调遗产所有权转移的缺陷 | 第23页 |
4.2.3 遗嘱继承能发挥遗产整体作用 | 第23-24页 |
5 域外有关遗嘱信托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24-31页 |
5.1 遗嘱信托的民法体系定位 | 第24-27页 |
5.1.1 英国遗嘱信托制度 | 第24-25页 |
5.1.2 美国遗嘱信托制度 | 第25-26页 |
5.1.3 德国遗嘱信托制度 | 第26页 |
5.1.4 日本遗嘱信托制度 | 第26-27页 |
5.1.5 我国台湾地区遗嘱信托制度 | 第27页 |
5.2 遗嘱信托立法规制体系分析 | 第27-30页 |
5.3 境外遗嘱信托立法的启发 | 第30-31页 |
6 构建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设想 | 第31-39页 |
6.1 建立遗嘱信托制度体系 | 第31-36页 |
6.1.1 遗嘱信托立法体系的建立 | 第31-35页 |
6.1.2 遗嘱信托配套制度的建立 | 第35-36页 |
6.2 构建遗嘱信托制度的法律原则 | 第36-39页 |
6.2.1 遗嘱信托遵守意思及言论表达自由原则 | 第36-37页 |
6.2.2 遗嘱信托遵守财产可量化原则 | 第37页 |
6.2.3 遗嘱信托遵守主体人格平等原则 | 第37-38页 |
6.2.4 遗嘱信托遵守特留份原则 | 第38-39页 |
7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