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的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结构弹塑性分析发展历程第11-14页
        1.2.1 结构抗震设计第11-13页
        1.2.2 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第13-14页
    1.3 纤维梁单元研究现状第14-19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总体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纤维梁单元理论第21-31页
    2.1 概述第21页
    2.2 纤维梁单元理论第21-25页
        2.2.1 基本假设第21页
        2.2.2 欧拉-伯努利梁理论与铁木辛柯梁理论第21-22页
        2.2.3 计算原理第22-25页
    2.3 ABAQUS纤维梁单元第25-30页
        2.3.1 ABAQUS梁单元第26-27页
        2.3.2 用户自定义材料接口第27-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材料滞回本构模型的开发与验证第31-55页
    3.1 概述第31页
    3.2 材料单轴滞回本构模型第31-38页
        3.2.1 普通混凝土本构模型第31-34页
        3.2.2 钢管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第34-36页
        3.2.3 简化钢材本构模型第36页
        3.2.4 精细钢材本构模型第36-38页
    3.3 UMAT子程序开发第38-43页
        3.3.1 子程序算法及流程第38-41页
        3.3.2 子程序在ABAQUS中的使用第41-42页
        3.3.3 子程序测试第42-43页
    3.4 实例验证第43-54页
        3.4.1 钢筋混凝土柱第43-46页
        3.4.2 钢管混凝土柱第46-49页
        3.4.3 型钢混凝土构件第49-50页
        3.4.4 钢-混凝土组合梁第50-51页
        3.4.5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第51-53页
        3.4.6 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分析第55-97页
    4.1 概述第55页
    4.2 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抗震试验概况第55-58页
        4.2.1 试件概况第56-57页
        4.2.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第57-58页
    4.3 钢套管加固柱地震损伤模型第58-64页
        4.3.1 基于累积滞回耗能的构件损伤模型第58-61页
        4.3.2 钢套管加固柱损伤状态定义第61-62页
        4.3.3 Kratzig损伤模型的验证第62-64页
    4.4 ABAQUS纤维梁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64-79页
        4.4.1 模型的建立第64-67页
        4.4.2 模拟结果验证第67-79页
    4.5 钢套管加固柱抗震性能参数化分析第79-95页
        4.5.1 试验轴压比的影响第80-83页
        4.5.2 钢管厚度的影响第83-86页
        4.5.3 填充混凝土的影响第86-89页
        4.5.4 原柱应力状态的影响第89-93页
        4.5.5 原柱震损情况的影响第93-95页
    4.6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钢套管加固框架多尺度分析第97-122页
    5.1 概述第97页
    5.2 多尺度建模方法及尺度分离思想第97-98页
    5.3 钢套管加固柱多尺度模型验证第98-104页
        5.3.1 模型概况第98-101页
        5.3.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101-104页
    5.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模型验证第104-108页
        5.4.1 模型概况第104-105页
        5.4.2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105-108页
    5.5 钢套管加固框架多尺度抗震性能分析第108-120页
        5.5.1 模型概况第108-111页
        5.5.2 计算结果分析第111-119页
        5.5.3 多尺度建模策略的讨论第119-120页
    5.6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22-123页
    2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附件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土中粗颗粒组分对流变特性影响的试验分析
下一篇:大型办公建筑房间日用能模式挖掘与用能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