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可持续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建筑地域化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6. 研究区域建筑现状 | 第18-20页 |
1.6.1. 同仁地区概况 | 第18-19页 |
1.6.2. 同仁地区地域建筑现状 | 第19-20页 |
1.7. 同仁地区地域建筑存在问题 | 第20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同仁河谷地区自然气候环境与传统居住建筑形态 | 第21-33页 |
2.1. 同仁地区自然条件 | 第21-28页 |
2.1.1. 影响气候形成的自然地理形态 | 第21-22页 |
2.1.2. 同仁河谷地区自然气候条件 | 第22-27页 |
2.1.3. 同仁河谷地区气候特点与居住建筑形态 | 第27-28页 |
2.2. 同仁河谷地区民族构成与居住建筑类型 | 第28-32页 |
2.2.1. 研究区域民族构成 | 第28-30页 |
2.2.2. 河谷地区建筑概况 | 第30-31页 |
2.2.3. 传统居住建筑类型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同仁河谷地区传统聚落及居住建筑空间特征研究 | 第33-55页 |
3.1. 传统聚落布局研究 | 第33-44页 |
3.1.1. 传统聚落界定 | 第33页 |
3.1.2. 选址的气候适应性 | 第33-36页 |
3.1.3. 适应气候的结构形态 | 第36-38页 |
3.1.4. 街巷空间尺度 | 第38-44页 |
3.2. 传统居住建筑适应气候的平面特征 | 第44-47页 |
3.2.1. 功能布局中的气候考量 | 第44-45页 |
3.2.2. 适应气候的院落形态与形制 | 第45-46页 |
3.2.3. 居住建筑功能空间的分类 | 第46-47页 |
3.2.4. 自然气候与建筑空间构成 | 第47页 |
3.3. 建筑立面与气候的关系 | 第47-50页 |
3.3.1. 适应气候的竖向功能组织 | 第47-48页 |
3.3.2. 屋顶空间的气候考量 | 第48-49页 |
3.3.3. 建筑外墙围合 | 第49页 |
3.3.4. 门窗洞.设置 | 第49-50页 |
3.4. 阴影与阳光 | 第50-53页 |
3.4.1.“廊房‖空间 | 第50-51页 |
3.4.2. 屋顶平面的气候适应性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传统居住建筑适应气候的构造特征 | 第55-73页 |
4.1. 材料与构成 | 第55-60页 |
4.1.1. 材料选择的气候适应性 | 第56-58页 |
4.1.2. 对材料的本土化处理 | 第58-59页 |
4.1.3. 建造的地域技术 | 第59-60页 |
4.2. 传统适应气候的构造特征 | 第60-69页 |
4.2.1. 屋面层次的多样性 | 第60-61页 |
4.2.2. 建筑墙体的朴素构造 | 第61-64页 |
4.2.3. 楼地面的细部处理 | 第64-65页 |
4.2.4. 结合气候特点的窗户构造 | 第65-66页 |
4.2.5. 檐.的构造处理 | 第66-68页 |
4.2.6. 外墙的保温方式 | 第68-69页 |
4.2.7. 土屋面的调节功能 | 第69页 |
4.3. 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与建筑防灾 | 第69-72页 |
4.3.1. 防火 | 第69-70页 |
4.3.2. 抗震 | 第70-71页 |
4.3.3. 木材的防腐与防潮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同仁河谷地区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语言探索 | 第73-103页 |
5.1. 建筑创作中对地域性模式语言的探索 | 第73-78页 |
5.2. 同仁河谷地区空间模式语言与自然气候 | 第78-86页 |
5.2.1. 适应气候的灰空间模式 | 第78-79页 |
5.2.2. 内向聚合的功能空间模式 | 第79-80页 |
5.2.3. 围绕院落布局的辅助空间模式 | 第80-82页 |
5.2.4. 传统聚落适应风象的布局模式 | 第82-83页 |
5.2.5. 造林理水的环境空间模式 | 第83-84页 |
5.2.6. 随坡就势的建筑布局模式 | 第84-86页 |
5.3. 结合气候的技术构成 | 第86-93页 |
5.3.1. 气候因素对建筑围护结构的需求 | 第86-87页 |
5.3.2. 基于自然环境的地方材质与色彩 | 第87-92页 |
5.3.3. 储藏空间的灵活运用 | 第92-93页 |
5.4. 结合气候的材料构成 | 第93-96页 |
5.4.1. 结合气候的地方材料的利用模式 | 第93-95页 |
5.4.2. 新型现代材料的替代模式 | 第95-96页 |
5.5. 结合气候的设备构成 | 第96-102页 |
5.5.1. 对太阳能的利用 | 第96-99页 |
5.5.2. 对沼气的利用 | 第99-101页 |
5.5.3. 对通风井道的利用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 青海同仁郭嘛日历史文化名村建筑实地调研资料汇总 | 第109-13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