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美术作品抄袭的司法认定问题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 | 第13-15页 |
一、“火柴棍小人”形象案引入 | 第13-14页 |
二、独创性界定不清——《重庆大爆炸》油画案 | 第14-15页 |
第二节“二分法”中的“表达”界定不明 | 第15-19页 |
一、《次仁卓玛》案分析 | 第15-17页 |
二、“二分法”的混乱区分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美术作品“实质相似”的认定不清 | 第19-21页 |
一、“猴寿”案与“金鱼”案分析 | 第19-21页 |
二、美术作品实质相似的认定无依据 | 第21页 |
第四节 我国现行美术作品的抄袭认定思路评析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美术作品抄袭认定的重新审视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抄袭的基本内涵 | 第23-27页 |
一、抄袭之用语 | 第23-24页 |
二、抄袭与不法抄袭 | 第24-25页 |
三、抄袭与模仿 | 第25-26页 |
四、抄袭与剽窃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抄袭的判断标准 | 第27-37页 |
一、“作品”的判断 | 第27-32页 |
二、“思想”与“表达”的判断 | 第32-33页 |
三、“实质相似”的判断 | 第33-35页 |
四、美术作品特有的判断方法引入——整体观念与感觉测试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鉴赏理论对美术作品抄袭认定的调整 | 第37-45页 |
第一节 美术作品与一般作品的比较考察 | 第37-39页 |
一、美术作品无引注 | 第37-38页 |
二、美术作品无法完全复制 | 第38页 |
三、美术作品“表达”体现于形式 | 第38-39页 |
四、美术作品的“实质相似”着重于“质”的考量 | 第39页 |
第二节 引入美术鉴赏理论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美术作鉴赏要素对抄袭认定的适用 | 第41-45页 |
一、组织结构对美术作品抄袭判断的影响 | 第44页 |
二、抽象词汇对美术作品抄袭判断的影响 | 第44页 |
三、形象词汇对美术作品抄袭判断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美术作品抄袭认定标准的重构 | 第45-58页 |
第一节 美术作品“独创性”的认定 | 第45-48页 |
第二节 美术作品“表达”的认定 | 第48-51页 |
一、“二分法”的非方法性 | 第49-50页 |
二、美术作品“表达”的认定方法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美术作品“实质相似”的认定 | 第51-55页 |
一、“二分法”与“实质相似”的互补 | 第51-52页 |
二、“接触”与“实质相似”的互补 | 第52-53页 |
三、要素对比与整体感觉结合法 | 第53-55页 |
第四节 美术作品抄袭的例外——合理使用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