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硅负极的机理 | 第10-16页 |
1.1.1 锂硅电化学合金 | 第11-14页 |
1.1.2 大体积硅负极的失效机理 | 第14-16页 |
1.2 硅负极循环寿命的改进方法 | 第16-29页 |
1.2.1 活性/惰性纳米复合材料 | 第17-21页 |
1.2.1.1 球磨法制备硅/碳复合材料 | 第19-20页 |
1.2.1.2 化学气相沉积或高温热解制备硅/碳复合材料 | 第20页 |
1.2.1.3 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第20-21页 |
1.2.2 纳米结构 | 第21-28页 |
1.2.2.1 二维硅纳米薄膜负极 | 第22-23页 |
1.2.2.2 一维硅纳米线负极 | 第23-25页 |
1.2.2.3 三维硅纳米结构负极 | 第25-28页 |
1.2.3 粘合剂对于硅负极电化学性能的作用 | 第28-29页 |
1.3 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1-37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 低温溶液法制备硅纳米颗粒 | 第32-33页 |
2.3 二氧化硅还原法制备硅纳米球 | 第33页 |
2.4 酸碱刻蚀法制备微/纳米硅 | 第33-34页 |
2.5 材料的物理性质表征 | 第34-35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页 |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4-35页 |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5页 |
2.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5-37页 |
2.6.1 电极制作 | 第35页 |
2.6.2 电池组装 | 第35-36页 |
2.6.3 充放电循环测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低温液相法制备硅纳米颗粒 | 第37-59页 |
3.1 合成机理探究 | 第37-41页 |
3.2 硅纳米颗粒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5页 |
3.3 硅纳米颗粒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5-47页 |
3.4 硅纳米颗粒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7-52页 |
3.5 硅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二氧化硅还原法制备硅纳米球 | 第59-74页 |
4.1 合成机理 | 第59-60页 |
4.2 硅纳米球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0-62页 |
4.3 硅纳米球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2-66页 |
4.4 硅纳米球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6-68页 |
4.5 硅纳米球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酸碱刻蚀法制备微/纳米硅 | 第74-81页 |
5.1 反应机理 | 第74页 |
5.2 微/纳米硅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4-75页 |
5.3 微/纳米硅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75-78页 |
5.4 微/纳米硅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8-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