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1.1 背景 | 第18页 |
1.2 焦化苯脱硫工艺简介 | 第18-19页 |
1.3 萃取精馏 | 第19-21页 |
1.3.1 萃取剂的选择依据 | 第19页 |
1.3.2 萃取剂的种类 | 第19-20页 |
1.3.3 萃取剂的选择方法 | 第20页 |
1.3.3.1 经验筛选法 | 第20页 |
1.3.3.2 活度系数法 | 第20页 |
1.3.3.3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1.3.4 萃取精馏分离苯和噻吩萃取剂的选择 | 第20-21页 |
1.4 离子液体 | 第21-22页 |
1.4.1 离子液体的定义 | 第21页 |
1.4.2 离子液体的性质 | 第21-22页 |
1.5 COSMO-RS模型 | 第22-23页 |
1.6 UNIFAC模型 | 第23-24页 |
1.7 Aspen软件 | 第24-25页 |
1.7.1 Aspen在萃取精馏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7.2 Aspen萃取精馏流程模拟过程 | 第25页 |
1.8 本论文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热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26-34页 |
2.1 COSMO-RS模型筛选离子液体 | 第26-30页 |
2.1.1 引言 | 第26页 |
2.1.2 计算溶质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 第26-29页 |
2.1.3 COSMO-RS模型预测液液相平衡图 | 第29-30页 |
2.2 UNIFAC模型基团参数扩展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汽液平衡实验 | 第34-50页 |
3.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34-35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3.1 平衡温度校正 | 第36页 |
3.3.2 饱和蒸气压的计算 | 第36页 |
3.3.3 相对挥发度α的计算 | 第36-37页 |
3.4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 第37-38页 |
3.5 纯NMP和混合萃取剂(NMP+IL)性能研究 | 第38-43页 |
3.5.1 纯NMP和混合萃取剂(NMP+IL)对α的影响 | 第38-42页 |
3.5.2 纯NMP和混合萃取剂(NMP+IL)对萃取剂在汽相中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纯DMF和混合萃取剂(DMF+IL)性能研究 | 第43-48页 |
3.6.1 纯DMF和混合萃取剂(DMF+IL)对α的影响 | 第43-47页 |
3.6.2 纯DMF和混合萃取剂(DMF+IL)对萃取剂在汽相中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7 两种混合萃取剂的性能对比 | 第48-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萃取精馏流程模拟 | 第50-70页 |
4.1 萃取精馏双塔流程模拟 | 第50-56页 |
4.1.1 流程建立 | 第50-51页 |
4.1.2 工艺参数优化 | 第51-56页 |
4.1.2.1 萃取精馏塔原料进料位置 | 第51-52页 |
4.1.2.2 萃取精馏塔萃取进料位置 | 第52-53页 |
4.1.2.3 萃取精馏塔回流比 | 第53-54页 |
4.1.2.4 溶剂回收塔进料位置 | 第54-55页 |
4.1.2.5 溶剂回收塔回流比 | 第55-56页 |
4.2 萃取精馏单塔(侧线采出)流程模拟 | 第56-60页 |
4.2.1 流程建立 | 第56-58页 |
4.2.2 单塔工艺参数 | 第58-60页 |
4.2.2.1 侧线采出位置 | 第58页 |
4.2.2.2 侧线采出流量 | 第58-60页 |
4.3 DMF和混合萃取剂(DMF+IL)性能对比 | 第60-62页 |
4.4 萃取精馏流程优化 | 第62-68页 |
4.4.1 普通的六塔工艺流程 | 第62-65页 |
4.4.1.1 流程建立 | 第62-63页 |
4.4.1.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63-65页 |
4.4.2 改进的四塔工艺流程 | 第65-68页 |
4.4.2.1 流程建立 | 第65-66页 |
4.4.2.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0-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