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 1.1.1 砷、铬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 1.1.2 砷、铬污染的去除方法 | 第11-13页 |
| 1.1.3 施氏矿物的基本性质及其环境应用 | 第13-15页 |
| 1.1.4 施氏矿物的环境应用 | 第15页 |
| 1.1.5 施氏矿物去除砷铬污染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施氏矿物的制备和表征 | 第20-25页 |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0-21页 |
|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0-21页 |
| 2.1.2 施氏矿物合成 | 第21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施氏矿物去除水体中As(Ⅴ)的效能研究 | 第25-31页 |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3.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 3.1.2 实验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3.1.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 3.2.1 施氏矿物去除As(Ⅴ)的动力学研究 | 第28-29页 |
| 3.2.2 pH值对施氏矿物除As(Ⅴ)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施氏矿物去除水体中Cr(Ⅵ)的效能研究 | 第31-35页 |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4.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 4.1.2 实验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 4.1.3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4.2.1 施氏矿物去除Cr(Ⅵ)的动力学研究 | 第32-33页 |
| 4.2.2 pH值对施氏矿物除Cr(Ⅵ)的影响 | 第33-3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5 施氏矿物同步去除As(Ⅴ)/Cr(Ⅵ)的效能研究 | 第35-44页 |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 5.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 5.2.1 施氏矿物对As(Ⅴ)/Cr(Ⅵ)的同步去除性能 | 第37-39页 |
| 5.2.2 SO_4~(2-)、PO_4~(3-)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9-41页 |
| 5.2.3 施氏矿物的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 第41-4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6 施氏矿物同步去除As(Ⅴ)/Cr(Ⅵ)的机理研究 | 第44-58页 |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6.1.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4页 |
| 6.1.2 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 6.2 p H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 6.3 As(Ⅴ)、Cr(Ⅵ)去除过程分析 | 第46-48页 |
| 6.4 施氏矿物SEM-EDS、XPS、STEM-EDS分析 | 第48-57页 |
| 6.4.1 SEM-EDS分析 | 第48-49页 |
| 6.4.2 XPS分析 | 第49-53页 |
| 6.4.3 施氏矿物STEM-EDS分析 | 第53-57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 7.1 结论 | 第58-59页 |
| 7.2 建议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