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超分子化学 | 第16-19页 |
1.1.1 概述 | 第16页 |
1.1.2 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1.3 超分子化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1.4 超分子化学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1.1.5 超分子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包合材料-环糊精 | 第19-28页 |
1.2.1 概述 | 第19页 |
1.2.2 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1.2.3 立体结构 | 第20-21页 |
1.2.4 晶体结构 | 第21-23页 |
1.2.5 水吸附性 | 第23-24页 |
1.2.6 环糊精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2.7 包合物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1.2.8 包合物形成条件 | 第25页 |
1.2.9 β-CD基超分子体系的制备 | 第25-26页 |
1.2.10 β-CD基超分子体系的分析鉴别 | 第26-28页 |
1.3 铜缓蚀剂 | 第28-31页 |
1.3.1 概述 | 第28-29页 |
1.3.2 缓蚀剂分类 | 第29-30页 |
1.3.3 缓蚀剂性能探讨 | 第30-31页 |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4.1 意义 | 第31-3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BTAH/β-CD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表征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35-36页 |
2.2.2 BTAH/β-CD超分子体系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3 包合率的测定 | 第37页 |
2.2.4 BTAH/β-CD超分子体系表征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3.1 优化制备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 第38-40页 |
2.3.2 包合比的测定 | 第40-42页 |
2.3.3 包结平衡常数K的确定 | 第42-43页 |
2.3.4 核磁氢谱分析 | 第43-46页 |
2.3.5 红外谱图分析 | 第46页 |
2.3.6 物相分析 | 第46-48页 |
2.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MBTH/β-CD超分子体系的制备及表征 | 第50-6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51页 |
3.2.2 MBTH/β-CD超分子体系的制备 | 第51页 |
3.2.3 包合率的确定 | 第51-52页 |
3.2.4 MBTHβ-CD超分子体系表征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3.3.1 优化制备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3.3.2 包合比的确定 | 第55-57页 |
3.3.3 包结平衡常数K的确定 | 第57页 |
3.3.4 核磁氢谱分析 | 第57-58页 |
3.3.5 红外谱图分析 | 第58-59页 |
3.3.6 物相分析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超分子体系在循环冷却水中对铜的缓蚀性能及吸附行为探讨 | 第62-82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4.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 第63页 |
4.2.2 铜缓蚀速率的重量法测定 | 第63-64页 |
4.2.3 缓蚀效果的电化学探讨 | 第64-65页 |
4.2.4 吸附行为探讨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0页 |
4.3.1 BTAH/β-CD超分子体系的缓蚀性能评价 | 第65-70页 |
4.3.2 BTAH/β-CD超分子体系在铜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70-78页 |
4.3.3 MBTH/β-CD超分子体系的缓蚀性能评价 | 第78-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92-9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