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1章 绘画的技法:隐喻 | 第11-28页 |
1.1 细密画——东方文化的隐喻 | 第11-22页 |
1.1.1 伊斯兰细密画的兴衰 | 第11-14页 |
1.1.2 伊斯兰细密画的特点 | 第14-19页 |
1.1.3 伊斯兰细密画的代表人物 | 第19-22页 |
1.2 透视法——西方文化的隐喻 | 第22-26页 |
1.2.1 欧洲透视法的兴起与发展 | 第22-24页 |
1.2.2 欧洲透视法的特点 | 第24-25页 |
1.2.3 欧洲透视法的代人物 | 第25-26页 |
1.3 细密画与透视法的杂糅——东西方文化的“混杂化” | 第26-28页 |
第2章 绘画的色彩:象征 | 第28-38页 |
2.1 色彩的运用 | 第28-31页 |
2.1.1 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 | 第28-30页 |
2.1.2 色彩在文学中的运用 | 第30-31页 |
2.2“红”的象征性 | 第31-35页 |
2.2.1 红是生命和个人幸福的象征 | 第32-33页 |
2.2.2 红是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象征 | 第33-34页 |
2.2.3 红是情欲的象征 | 第34页 |
2.2.4 红是死亡的象征 | 第34-35页 |
2.3“绿”的象征性 | 第35-36页 |
2.4 色彩背后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 第36-38页 |
第3章 绘画与文本的互文性 | 第38-51页 |
3.1 互文性理论 | 第38-40页 |
3.2 图画与文本的互文性表现 | 第40-51页 |
3.2.1 十二个人物的互文性 | 第42-46页 |
3.2.2 九幅图画的互文性 | 第46-48页 |
3.2.3 《我的名字叫红》与《霍斯陆与席琳》的互文性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