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黄河堤防技术及管理研究--以砀、萧、丰、沛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2-15页 |
(一) 对黄河历史上河道变迁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对黄河治理方略和水利史以及河工技术的探讨 | 第13-15页 |
三、问题和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束水攻沙"的理论与黄河堤防的形成 | 第16-33页 |
第一节 明以前治河方略概述 | 第16-20页 |
一、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和明代以前下游河道变迁概述 | 第16-18页 |
二、明代以前治河方略的演变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 | 第20-25页 |
一、明代前期黄河大势以及治河策略的争论 | 第20-23页 |
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理论的形成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砀、萧、丰、沛、段黄河堤防的形成 | 第25-33页 |
第二章 砀、萧、丰、沛四县的堤防体系 | 第33-62页 |
第一节 砀、萧、丰、沛四县的堤防体系概述 | 第33-38页 |
第二节 砀山县的堤防体系 | 第38-50页 |
一、黄河流经砀山的情形 | 第38-40页 |
二、砀山段的河防工程 | 第40-50页 |
第三节 萧县的堤防体系 | 第50-56页 |
一、黄河流经萧县的情形 | 第50-51页 |
二、萧县段的河防 | 第51-56页 |
第四节 丰县和沛县的堤防体系 | 第56-62页 |
一、黄河流经丰县的情形 | 第56-57页 |
二、丰县黄河决溢情况 | 第57页 |
三、丰县段黄河堤防体系 | 第57-61页 |
四、黄河流经沛县的情形及沛县决溢情况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堤防的维修、管理及利用技术 | 第62-89页 |
第一节 河营机构的设置及河营兵的管理 | 第62-67页 |
一、明清河营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 第62-64页 |
二、河营兵的管理 | 第64-67页 |
第二节 堤防的修守技术 | 第67-79页 |
一、筑堤技术 | 第67-70页 |
二、坚固堤防 | 第70-77页 |
三、防守措施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堵口之特别技术 | 第79-87页 |
一、黄河埽工 | 第79-85页 |
二、堵口技术 | 第85-87页 |
第四节 桥梁、渡口等黄河利用 | 第87-89页 |
一、桥梁众多 | 第87页 |
二、渡口的利用 | 第87-89页 |
第四章 黄河堤防对当地的影响 | 第89-100页 |
第一节 黄河堤防的技术特征 | 第89页 |
第二节 黄河堤防的影响 | 第89-94页 |
一、黄河堤防的积极影响 | 第89-90页 |
二、黄河堤防的消极影响 | 第90-94页 |
(一) 县治和人口屡有变迁 | 第90-92页 |
(二) 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92页 |
(三) 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第92-94页 |
第三节 黄河故道的改造 | 第94-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