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引言 | 第13-30页 |
0.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3-15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5-28页 |
0.2.1 莱州湾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0.2.2 潍坊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0.2.3 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0.3 资料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0.3.1 资料来源 | 第28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0.3.3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6页 |
1.1 莱州湾概况 | 第30-31页 |
1.2 莱州湾南岸附近海域概况 | 第31-36页 |
1.2.1 水深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1.2.2 自然环境特征 | 第32-34页 |
1.2.3 海洋水文特征 | 第34-36页 |
2 研究区实测海流及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36-59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2.1.1 海流 | 第36页 |
2.1.2 表层沉积物 | 第36-38页 |
2.2 实测海流特征 | 第38-39页 |
2.3 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 第39-51页 |
2.3.1 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分布 | 第39-42页 |
2.3.2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 | 第42-45页 |
2.3.3 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分布特征 | 第45-48页 |
2.3.4 表层沉积物控制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2.4 沉积环境动力分区 | 第51-54页 |
2.5 表层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 | 第54-55页 |
2.6 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 | 第55-5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3 莱州湾西南部岸线水深及潍坊港周边海域冲淤环境变化特征 | 第59-72页 |
3.1 潍坊港建设过程 | 第59-61页 |
3.2 莱州湾西南部岸线水深变化 | 第61-66页 |
3.2.1 莱州湾西南部岸线等深线变化 | 第63-64页 |
3.2.2 莱州湾南岸潍坊港附近海域岸线等深线变化 | 第64-66页 |
3.2.3 莱州湾南岸水深岸线发育控制因素 | 第66页 |
3.3 莱州湾南岸潍坊港周边海域冲淤环境变化特征 | 第66-71页 |
3.3.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6-67页 |
3.3.2 潍坊港周边海域冲淤变化结果 | 第67-70页 |
3.3.3 潍坊港周边海域淤积沉积物物源分析 | 第70-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4 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演化特征 | 第72-93页 |
4.1 潮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86页 |
4.1.1 水动力数值模式 | 第72-73页 |
4.1.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73-76页 |
4.1.3 模型验证 | 第76-78页 |
4.1.4 潮流模拟结果分析 | 第78-86页 |
4.2 波浪场 | 第86-91页 |
4.2.1 模型数值模式 | 第86-87页 |
4.2.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87页 |
4.2.3 波浪模拟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4.3 小结 | 第91-93页 |
5 莱州湾南岸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 第93-117页 |
5.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5.1.1 研究材料 | 第93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93-94页 |
5.2 WF1 孔沉积特征 | 第94-106页 |
5.2.1 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94-96页 |
5.2.2 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 第96-97页 |
5.2.3 沉积物化学元素特征 | 第97-100页 |
5.2.4 年代学特征与沉积速率 | 第100-102页 |
5.2.5 沉积环境演化 | 第102-106页 |
5.3 WF2 孔沉积特征 | 第106-114页 |
5.3.1 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106-108页 |
5.3.2 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 第108-109页 |
5.3.3 沉积物化学元素特征 | 第109-111页 |
5.3.4 年代学特征与沉积速率 | 第111-112页 |
5.3.5 沉积环境演化 | 第112-114页 |
5.4 潍坊港建设对沉积环境影响分析 | 第114-115页 |
5.5 小结 | 第115-117页 |
6 结论 | 第117-120页 |
6.1 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118页 |
6.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