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写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基因治疗 | 第12页 |
1.2 基因载体 | 第12-13页 |
1.3 金属配合物作为潜在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 第13-18页 |
1.3.1 金属配合物诱导DNA凝聚 | 第13-15页 |
1.3.2 DNA凝聚体的细胞吸收 | 第15-16页 |
1.3.3 金属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6-17页 |
1.3.4 DNA凝聚体的细胞转染 | 第17-18页 |
1.4 内吞摄取途径研究 | 第18-22页 |
1.4.1 内吞作用 | 第18页 |
1.4.2 内吞作用的分类 | 第18-20页 |
1.4.3 内吞作用抑制剂 | 第20-22页 |
1.5 不同凝聚体的内吞途径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5.1 聚乙烯亚胺非病毒载体PEI | 第22-24页 |
1.5.2 葡聚糖-组氨酸聚阳离子 | 第24页 |
1.5.3 阳离子脂质体 | 第24-25页 |
1.5.4 聚乙二醇修饰类(PEG修饰)载体 | 第25-26页 |
1.5.5 纳米微粒跨膜途径研究 | 第26-27页 |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质粒DNA的转化和提取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2.3.1 大肠杆菌BL21的制备与冻存 | 第29-30页 |
2.3.2 质粒DNA的转化 | 第30-31页 |
2.3.3 质粒DNA的提取 | 第31-33页 |
2.3.4 质粒DNA纯度和浓度检测 | 第33-34页 |
2.4 实验结果与实验讨论 | 第34-36页 |
2.4.1 质粒DNA的纯度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2.4.2 质粒DNA的浓度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凝聚体细胞摄取途径的研究 | 第37-48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38页 |
3.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8-41页 |
3.3.3 凝聚体细胞摄取途径的研究 | 第41-4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3.4.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42-45页 |
3.4.2 凝聚体细胞跨膜途径研究 | 第45-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NLS对配合物/DNA凝聚体跨膜途径的影响的研究 | 第48-55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4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49页 |
4.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9-50页 |
4.3.3 凝聚体细胞跨膜途径研究实验 | 第50-5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4.4.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4.4.2 凝聚体细胞跨膜途径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金属钴配合物[Co(NTB)Cl]~+在Hep G2细胞中的研究 | 第55-62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5.2.3 溶液配制 | 第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5.3.1 细胞培养 | 第56-57页 |
5.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7-58页 |
5.3.3 细胞转染实验 | 第58-59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1页 |
5.4.1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59-60页 |
5.4.2 细胞转染结果 | 第60-61页 |
5.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意义 | 第62-63页 |
6.1 本文研究结果 | 第62页 |
6.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