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室内无线通信面临问题及可见光通信技术优势 | 第11-12页 |
1.2 室内可见光通信定位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可见光通信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特性分析研究 | 第17-29页 |
2.1 室内可见光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2 白光LED的物理特性和发光特性 | 第18-21页 |
2.2.1 伏安特性 | 第18-19页 |
2.2.2 调制特性 | 第19-20页 |
2.2.3 光谱特性 | 第20-21页 |
2.3 室内可见光信道模型 | 第21-24页 |
2.3.1 光度量学基本物理量 | 第21-22页 |
2.3.2 白光LED的辐射特性 | 第22页 |
2.3.3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2.4 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特性仿真及分析 | 第24-28页 |
2.4.1 接收到的光功率分布 | 第24-25页 |
2.4.2 光无线信道 | 第25-26页 |
2.4.3 信噪比分布 | 第26-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Image Sensor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定位研究 | 第29-42页 |
3.1 无线室内定位算法 | 第29-33页 |
3.1.1 圆周定位模型 | 第29-30页 |
3.1.2 三角定位模型 | 第30-31页 |
3.1.3 双曲线定位模型 | 第31-32页 |
3.1.4 最小二乘法估计算法 | 第32-33页 |
3.2 典型的无线测距技术 | 第33-34页 |
3.2.1 RSSI | 第33页 |
3.2.2 TOA | 第33-34页 |
3.2.3 TDOA | 第34页 |
3.2.4 AOA | 第34页 |
3.3 室内无线定位技术的性能评价 | 第34-35页 |
3.4 室内可见光通信定位技术的成像和非成像式光接收机 | 第35-36页 |
3.5 基于Image Sensor的室内定位技术 | 第36-41页 |
3.5.1 基于Image Sensor室内定位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3.5.2 算法仿真及误差分析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RSSI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定位算法研究 | 第42-54页 |
4.1 定位模型及算法 | 第43-45页 |
4.2 发送端特性的基本分析 | 第45-47页 |
4.2.1 辐射和入射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2 接收到的RF信号功率估算距离 | 第47页 |
4.3 探测节点位置仿真 | 第47-50页 |
4.3.1 朗伯辐射模型下的VLC链路 | 第48-49页 |
4.3.2 位置估算 | 第49-50页 |
4.4 算法误差分析及优化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室内定位中网格分布研究 | 第54-68页 |
5.1 单个矩形LED网格元分析 | 第54-58页 |
5.1.1 单个正方形LED网格单元的定位区域 | 第54-55页 |
5.1.2 单个正方形LED网格单元定位误差分析 | 第55-58页 |
5.2 信标节点布局的改进探索 | 第58-66页 |
5.2.1 矩形信标节点网格的分析 | 第58-59页 |
5.2.2 参数分析与计算 | 第59-62页 |
5.2.3 综合分析 | 第62-64页 |
5.2.4 分析总结 | 第64-65页 |
5.2.5 网格布局的改进方案及信标节点的选择 | 第65-66页 |
5.3 正方形网格与蜂窝网格下的定位精度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