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7-21页 |
1.2.1 进离场容流协同调配技术 | 第17-18页 |
1.2.2 跑道配置优化管理 | 第18-19页 |
1.2.3 基于跑道配置优化的进离场协同调配技术 | 第19页 |
1.2.4 相关流量管理工具 | 第19-2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基础概述 | 第23-31页 |
2.1 流量管理概述 | 第23-25页 |
2.1.1 流量管理目标 | 第23-24页 |
2.1.2 流量管理原则 | 第24页 |
2.1.3 基础概念 | 第24-25页 |
2.2 进离场流量优化和容量利用模型 | 第25-27页 |
2.3 跑道配置优化管理模型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运行环境分析 | 第31-42页 |
3.1 白云机场基本运行情况 | 第31-34页 |
3.1.1 白云机场基本情况 | 第31页 |
3.1.2 机场地面运行 | 第31-33页 |
3.1.3 进离场运行程序 | 第33-34页 |
3.2 白云机场运行管制状况 | 第34-39页 |
3.2.1 管制单位和管制空域 | 第34-36页 |
3.2.2 管制规定 | 第36-39页 |
3.3 白云机场进离场运行现状 | 第39-41页 |
3.3.1 进离场运行相关性 | 第39页 |
3.3.2 现行进离场运行状况及难点 | 第39-40页 |
3.3.3 进离场运行状况改进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多目标进离场容流协同调配优化模型 | 第42-58页 |
4.1 模型研究内容 | 第42页 |
4.2 问题描述及假设 | 第42-43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42-43页 |
4.2.2 模型假设 | 第43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43-49页 |
4.3.1 参数及变量定义 | 第43-44页 |
4.3.2 效率性优化模型 | 第44-47页 |
4.3.3 公平性优化模型 | 第47-48页 |
4.3.4 效率性与公平性的加权模型 | 第48-49页 |
4.4 实例验证 | 第49-57页 |
4.4.1 Case1 仅考虑效率性 | 第51-54页 |
4.4.2 Case2 加权优化效率性和公平性 | 第54-56页 |
4.4.3 对比Case1 与Case2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跑道配置优化的进离场容流协同调配模型 | 第58-73页 |
5.1 相关概念 | 第58-60页 |
5.1.1 跑道配置 | 第58-59页 |
5.1.2 跑道配置变更及容量损失 | 第59页 |
5.1.3 跑道配置管理与进离场容流协同 | 第59-60页 |
5.2 模型研究内容 | 第60-61页 |
5.3 模型建立 | 第61-66页 |
5.3.1 模型假设 | 第61页 |
5.3.2 参数及变量定义 | 第61-62页 |
5.3.3 目标函数 | 第62页 |
5.3.4 约束条件 | 第62-66页 |
5.4 实例验证 | 第66-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进离场协同辅助决策工具初步设计 | 第73-80页 |
6.1 设计目的及意义 | 第73页 |
6.2 系统功能需求 | 第73-74页 |
6.3 系统开发工具 | 第74页 |
6.4 整体设计 | 第74-75页 |
6.5 数据库设计 | 第75-76页 |
6.6 关键功能模块及界面设计 | 第76-79页 |
6.6.1 进离场需求预测和统计模块 | 第76-77页 |
6.6.2 进离场容流协同管理模块 | 第77-7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1页 |
7.1 论文主要成果 | 第80页 |
7.2 研究方向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附件 1: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标准仪表进离场程序图 | 第87-93页 |
附件 2:白云机场2014年 1 月3日实际运行数据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