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简介 | 第9-12页 |
1.1.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1.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基本结构 | 第10-12页 |
1.2 液流电池简介 | 第12-14页 |
1.2.1 液流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2 液流电池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 直接甲醇液流燃料电池简介 | 第14-15页 |
1.3.1 直接甲醇液流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2 直接甲醇液流燃料电池的优点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2.1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2.1.1 一维模型 | 第17-19页 |
2.1.2 二维模型 | 第19-21页 |
2.1.3 三维模型 | 第21-22页 |
2.1.4 电池组和系统模拟 | 第22-23页 |
2.2 液流电池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直接甲醇液流燃料电池的二维单相模型 | 第28-55页 |
3.1 实验 | 第28页 |
3.2 模型 | 第28-34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28-29页 |
3.2.2 质子和电子传输方程 | 第29-30页 |
3.2.3 电化学动力学方程 | 第30-31页 |
3.2.4 连续性和动量守恒方程 | 第31-32页 |
3.2.5 物质传输方程 | 第32-34页 |
3.3 边界条件 | 第34-37页 |
3.3.1 电荷守恒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3.2 动量和质量守恒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3.3.3 物质守恒边界条件 | 第36-37页 |
3.4 电流密度和电池功率的计算 | 第37-3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9-54页 |
3.5.1 模型的验证 | 第39-41页 |
3.5.2 阳极流体流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1-45页 |
3.5.3 阴极流体流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4 甲醇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5 阴极 Fe~(3+)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6 电池工作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7 阴极电极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6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直接甲醇液流燃料电池的二维两相模型 | 第55-81页 |
4.1 模型简介 | 第55页 |
4.2 模型假设 | 第55-56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56-63页 |
4.3.1 阳极流道模型 | 第56-57页 |
4.3.2 阳极扩散层模型 | 第57-59页 |
4.3.3 阳极催化层模型 | 第59-60页 |
4.3.4 质子交换膜模型 | 第60页 |
4.3.5 阴极电极模型 | 第60-61页 |
4.3.6 质子和电子传输模型 | 第61-62页 |
4.3.7 电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62-63页 |
4.4 边界条件 | 第63-65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65-80页 |
4.5.1 模型的验证 | 第65-66页 |
4.5.2 电势和电流密度分布 | 第66-68页 |
4.5.3 物质浓度分布 | 第68-70页 |
4.5.4 液体饱和度和压强分布 | 第70-72页 |
4.5.5 阳极扩散层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4.5.6 阳极催化层厚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4.5.7 阳极扩散层孔隙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8 阳极催化层孔隙率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4.5.9 阳极流体流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4.5.10 阴极流体流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8-79页 |
4.5.11 阴极 Fe~(3+)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