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序言 | 第10-18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第15页 |
| ·理论分析方法 | 第15页 |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调查统计与分析综合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整合 | 第18-32页 |
| ·意识形态内涵、特征与功能 | 第18-27页 |
| ·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18-19页 |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19-23页 |
| ·意识形态的特征 | 第23-25页 |
| ·意识形态的功能 | 第25-27页 |
| ·意识形态整合的内涵与功能 | 第27-32页 |
| ·意识形态整合的内涵 | 第27-29页 |
| ·意识形态整合的功能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现状与整合的必要性 | 第32-40页 |
|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现状 | 第32-37页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 第33-34页 |
| ·全球化扩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挑战 | 第34-37页 |
| ·当前加强我国意识形态整合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 ·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是我们在新世纪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 | 第37页 |
| ·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 第37-38页 |
| ·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有利于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 第38-39页 |
| ·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可以发挥凝聚作用,使之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反思 | 第40-50页 |
| ·前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第40-43页 |
| ·前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 | 第40-42页 |
| ·前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教训 | 第42-43页 |
| ·建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第43-50页 |
|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43-46页 |
|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教训 | 第46-50页 |
| 第五章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思路与对策 | 第50-64页 |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原则 | 第50-53页 |
| ·主流与非主流的统一 | 第50-51页 |
| ·批判的继承与建设的统一 | 第51-52页 |
| ·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 第52-53页 |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模式选择 | 第53-57页 |
| ·分层整合模式 | 第53-55页 |
| ·规范整合模式 | 第55页 |
| ·强制整合模式 | 第55-56页 |
| ·统摄整合模式 | 第56-57页 |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的途径与办法 | 第57-64页 |
| ·加强引领,合理控制 | 第57-59页 |
| ·兼容并蓄,和谐共生 | 第59-60页 |
| ·趋利避害,合理排斥 | 第60-61页 |
|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 第61-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