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慢新闻”的概念、类型与特点分析 | 第19-22页 |
2.1 “慢新闻”的概念阐述 | 第19-20页 |
2.2 “慢新闻”的类型 | 第20-21页 |
2.3 “慢新闻”的特点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慢新闻”的时代背景与存在价值 | 第22-29页 |
3.1 “快时代”新闻环境的变化 | 第22-25页 |
3.1.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 第22-23页 |
3.1.2 新闻类客户端竞争媒介市场 | 第23-24页 |
3.1.3 受众阅读方式和心理的改变 | 第24-25页 |
3.2 “快时代”新闻所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2.1 “娱乐化”现象导致新闻价值的贬值 | 第25页 |
3.2.2 自媒体平台信息筛选机制的不完善 | 第25-26页 |
3.2.3 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不定向特点 | 第26页 |
3.2.4 “新闻反转”事件频发 | 第26-27页 |
3.2.5 新闻从业者“出走”现象 | 第27页 |
3.3 “慢新闻”的存在价值 | 第27-29页 |
3.3.1 慢新闻与快新闻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3.3.2 慢新闻的存在意义与传播价值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个案分析 | 第29-51页 |
4.1 重庆晚报《慢新闻》的产生背景和传播目的 | 第29-33页 |
4.2 《慢新闻》的传播内容分析 | 第33-49页 |
4.2.1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内容分析 | 第33-45页 |
4.2.2 重庆晚报《慢新闻》APP的新闻特点 | 第45-49页 |
4.3 重庆晚报《慢新闻》的社会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重庆晚报《慢新闻》与传统新闻客户端的比较分析——以《上游新闻》为例 | 第51-63页 |
5.1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背景介绍 | 第51-54页 |
5.2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传播内容分析 | 第54-59页 |
5.3 《慢新闻》与《上游新闻》的比较分析 | 第59-61页 |
5.4 重庆晚报《慢新闻》的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5.4.1 原创内容有待加强 | 第61页 |
5.4.2 宣传力度不足 | 第61页 |
5.4.3 新闻内容板块不多 | 第61-62页 |
5.4.4 “慢生产”对新闻记者的高要求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慢新闻”发展策略研究 | 第63-66页 |
6.1 “慢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 第63-64页 |
6.1.1 选好角度,避免同质化 | 第63页 |
6.1.2 坚守新闻道德,打造“工匠精神” | 第63-64页 |
6.1.3 注重“慢新闻”的知识性和审美性 | 第64页 |
6.2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 第64-65页 |
6.3 争取青年受众,传播主流价值观 | 第65-66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