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研究
| 附件 | 第4-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研究引论 | 第12-26页 |
|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 | 第12-17页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产生的背景 | 第26-36页 |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产生的史学背景 | 第26-32页 |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32-36页 |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文本研究 | 第36-59页 |
| 第一节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研究 | 第36-42页 |
| 第二节 范文澜的《大丈夫》研究 | 第42-47页 |
| 第三节 胡绳的《二千年间》研究 | 第47-51页 |
| 第四节 吴晗的《明太祖》研究 | 第51-55页 |
| 第五节 何炳松的《秦始皇帝》研究 | 第55-59页 |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读物的写作规律研究 | 第59-70页 |
| 第一节 使用白话文进行写作 | 第59-63页 |
| 第二节 注重语言表达 | 第63-66页 |
| 第三节 写作体例与立意的创新 | 第66-70页 |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历史普及思想研究 | 第70-84页 |
| 第一节 吕思勉的历史普及思想研究 | 第70-73页 |
| 第二节 范文澜的历史普及思想研究 | 第73-76页 |
| 第三节 胡绳的历史普及思想研究 | 第76-79页 |
| 第四节 顾颉刚的历史普及思想研究 | 第79-84页 |
| 第五章 研究历史普及读物的现实意义 | 第84-92页 |
| 第一节 对历史学功用的重新定位 | 第84-88页 |
| 第二节 历史普及读物的教育功能 | 第88-92页 |
| 结语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 后记 | 第99-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