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12页 |
1.2.2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 第12-13页 |
1.2.3 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9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19-22页 |
2.1.4 社会经济 | 第22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2.2.1 含水岩组划分 | 第22-23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3-25页 |
2.3.1 含水层特征 | 第23-24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4-25页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水化学对河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指示作用 | 第27-39页 |
3.1 野外调查采样及测试方法 | 第27-30页 |
3.1.1 野外调查采集 | 第27-29页 |
3.1.2 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3.2 滦河河水水化学组分分布规律 | 第30-33页 |
3.2.1 TDS 和硬度水平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2.2 水化学类型 | 第31页 |
3.3.3 常量离子组分 | 第31-33页 |
3.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演化特征 | 第33-37页 |
3.3.1 TDS 及主要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3.3.2 水化学类型 | 第35-36页 |
3.3.3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37页 |
3.4 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水化学指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环境同位素的地下水循环规律 | 第39-60页 |
4.1 区域水体环境同位素特征 | 第39-43页 |
4.1.1 大气降水 | 第39-40页 |
4.1.2 地表水 | 第40-41页 |
4.1.3 浅层地下水 | 第41-43页 |
4.2 地下水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页 |
4.3 环境同位素对水循环的指示 | 第43-46页 |
4.3.1 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 第43-44页 |
4.3.2 补给高程 | 第44-45页 |
4.3.3 氘剩余的水循环指示 | 第45-46页 |
4.4 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 | 第46-60页 |
4.4.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6页 |
4.4.2 地下水年龄 | 第46-56页 |
4.4.3 更新速率 | 第56-60页 |
第五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地下水循环研究 | 第60-87页 |
5.1 山间盆地 | 第60-67页 |
5.1.1 典型剖面概况 | 第60-61页 |
5.1.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1-63页 |
5.1.3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63-64页 |
5.1.4 模型识别和验证 | 第64-65页 |
5.1.5 地下水流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2 滦河冲洪积平原 | 第67-80页 |
5.2.1 剖面Ⅲ数值模拟 | 第67-72页 |
5.2.2 剖面 IV 数值模拟 | 第72-76页 |
5.2.3 剖面Ⅴ数值模拟 | 第76-80页 |
5.3 冲积海积平原 | 第80-85页 |
5.3.1 典型剖面概况 | 第80-81页 |
5.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81页 |
5.3.3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及求解 | 第81-82页 |
5.3.4 模型识别和验证 | 第82页 |
5.3.5 地下水流模拟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5.4 典型剖面地下水水循环特征分析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 | 第87-90页 |
6.1 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确定 | 第87-88页 |
6.2 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