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二维叠后深度偏移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叠后偏移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前人的研究成果第10-13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第二章 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第14-26页
    2.1 地震偏移的概念第14页
    2.2 地震偏移基本原理第14-17页
        2.2.1 地震波场的反射与绕射特征第14-16页
        2.2.2 波场相干性-菲涅尔带第16-17页
    2.3 基于射线理论的叠后偏移第17-20页
        2.3.1 理论基础第17-18页
        2.3.2 基于射线理论的叠后偏移方法第18-20页
    2.4 波动方程叠后偏移原理第20-26页
        2.4.1 波场延拓与成像原理第20-22页
        2.4.2 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原理第22-23页
        2.4.3 Kir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原理第23-24页
        2.4.4 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原理第24-26页
第三章 叠后偏移方法技术及其实现第26-46页
    3.1 相移法叠后偏移第26-28页
        3.1.1 相移法叠后偏移技术第26-27页
        3.1.2 相移法叠后偏移的实现第27-28页
    3.2 相移加插值法叠后偏移 (PSPI)第28-31页
        3.2.1 PSPI法波场外推原理第28-29页
        3.2.2 PSPI叠后偏移的实现第29-31页
    3.3 F-X域有限差分法叠后偏移第31-39页
        3.3.1 F-X域有限差分法波场外推原理第31-38页
        3.3.2 F-X域有限差分法算法实现第38-39页
    3.4 其它问题探讨第39-46页
        3.4.1 空间域动态吸收边界条件第40-41页
        3.4.2 提高计算效率的方法技巧第41-46页
第四章 理论模型试算与实际资料处理第46-72页
    4.1 理论模型试算第46-62页
        4.1.1 模型一:常速度模型第46-50页
        4.1.2 模型二:背斜模型第50-52页
        4.1.3 模型三:高速透镜体模型第52-53页
        4.1.4 模型四:低速透镜体模型第53-54页
        4.1.5 模型五:复杂模型第54-62页
    4.2 实际资料处理第62-71页
    4.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速度误差对叠后偏移的影响分析第72-80页
    5.1 模型试验第72-79页
        5.1.1 双层模型实验第72-74页
        5.1.2 高速透镜体模型实验第74-75页
        5.1.3 Marmousi模型实验第75-79页
    5.2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及建议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家庙2号滑坡稳定性与治理设计研究
下一篇:黑方台灌区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