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基于生物网络调控下丹参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丹酚酸B通过下调肝癌细胞AT1R蛋白的表达及VEGF的产生抑制肝癌血管生成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3-17页
第一部分 肝癌组织样本AT1R蛋白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第17-21页
    摘要第17页
    1.1 实验材料第17页
    1.2 实验方法第17-18页
    1.3 统计处理第18页
    1.4 实验结果第18-19页
    1.5 小结与讨论第19-21页
第二部分 从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筛选抑制AngⅡ诱导的血管生成的成分第21-41页
    摘要第21-22页
    1. 海绵植入血管生成模型筛选丹参水溶性成分第22-25页
        1.1 实验材料第22页
        1.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1.3 统计处理第23-24页
        1.4 实验结果第24页
        1.5 小结与讨论第24-25页
    2. 丹酚酸B对海绵植入模型中AngⅡ诱导的血管生成的影响第25-27页
        2.1 实验材料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页
        2.3 统计处理第25-26页
        2.4 实验结果第26-27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27页
    3. 丹酚酸B对AngⅡ诱导的海绵中AT1R、VEGFA蛋白表达的影响第27-29页
        3.1 实验材料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28页
        3.3 统计处理第28页
        3.4 实验结果第28-29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29页
    4. 丹酚酸B对AngⅡ诱导的HUVEC增殖的影响第29-31页
        4.1 实验材料第29-30页
        4.2 实验方法第30页
        4.3 统计处理第30页
        4.4 实验结果第30-31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31页
    5. 丹酚酸B对AngⅡ诱导的HUVEC迁移及管腔形成的影响第31-34页
        5.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5.2 实验方法第32页
        5.3 统计处理第32-33页
        5.4 实验结果第33-34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34页
    6. 丹酚酸B对AngⅡ诱导的HUVEC AT1R蛋白表达及细胞上清液中VEGFA浓度的影响第34-37页
        6.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6.2 实验方法第35-36页
        6.3 统计处理第36页
        6.4 实验结果第36-37页
        6.5 小结与讨论第37页
    7. 丹酚酸B对AngⅡ诱导的斑马鱼血管生成的影响第37-41页
        7.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7.2 实验方法第38页
        7.3 统计处理第38-39页
        7.4 实验结果第39页
        7.5 小结与结论第39-41页
第三部分 丹参有效成分丹酚酸B抑制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第41-56页
    摘要第41页
    1. 肝癌细胞中AT1R蛋白的表达第41-44页
        1.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1.2 实验方法第42-43页
        1.3 统计处理第43-44页
        1.4 实验结果第44页
        1.5 小结与讨论第44页
    2. AngⅡ及丹酚酸B对SMMC7721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第44-46页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4-45页
        2.2 实验方法第45页
        2.3 统计处理第45页
        2.4 实验结果第45-46页
        2.5 小结与讨论第46页
    3. AngⅡ及丹酚酸B对SMMC7721和HepG2细胞AT1R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A浓度的影响第46-50页
        3.1 实验材料第46-48页
        3.2 实验方法第48-49页
        3.3 统计处理第49页
        3.4 实验结果第49-50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50页
    4. 丹酚酸B对SMMC7721裸鼠移植瘤体积及血管生成的影响第50-56页
        4.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3 统计处理第52页
        4.4 实验结果第52-55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55-56页
实验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文献综述第58-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前言第64-65页
    实验研究第65-68页
    实验讨论与展望第68-69页
    综述第69-72页
附录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居家老年人疲劳体验理论模型与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药柴胡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D作用于肝细胞LO2的肝损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