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肥胖症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 古人认识肥胖历史回顾 | 第10页 |
2 当今研究肥胖成果述要 | 第10页 |
3 新加坡肥胖病主要病因特点(湿痰寒) | 第10-11页 |
4 发病机制研究 | 第11页 |
5 干预方法研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肥胖症与苓桂术甘汤关联研究 | 第13-23页 |
第一节 苓桂术甘汤之源流 | 第13-14页 |
1 方解 | 第13页 |
2 药解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治疗依据研究 | 第14-18页 |
1 从中医理论视角看新加坡肥胖病人特点 | 第14-15页 |
2 新加坡气候地理和饮食文化与致病原因的关联 | 第15-16页 |
3 脾虚湿盛肥胖的兼夹症状 | 第16-18页 |
3.1 腹痛 | 第16-17页 |
3.2 汗出异常 | 第17页 |
3.3 大便异常 | 第17页 |
3.4 水肿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苓桂术甘汤治疗新加坡肥胖症的初步临床观察 | 第18-23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8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2.1 西医(WHO)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2.2 脾湿型中医诊断标准 | 第19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5 退出标准 | 第19-20页 |
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6.1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6.2 观察指标 | 第20页 |
6.3 疗效标准 | 第20页 |
6.4 安全性评估 | 第20页 |
6.5 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7 结果 | 第21-23页 |
7.1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第21页 |
7.2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7.3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MI)比较 | 第22-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24-25页 |
文献综述 | 第25-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