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社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1-14页 |
(三)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4-15页 |
1. 重点、难点 | 第14页 |
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一) 法家 | 第15-16页 |
(二) 社会思想 | 第16-18页 |
二、法家概述 | 第18-28页 |
(一) 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3页 |
1. 经济环境 | 第18-20页 |
2. 政治环境 | 第20-21页 |
3. 思想文化环境 | 第21-23页 |
(二) 法家所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 | 第23-26页 |
1. 萌芽阶段 | 第23-24页 |
2. 创立阶段 | 第24页 |
3. 发展完善阶段 | 第24-26页 |
4. 衰落阶段 | 第26页 |
(三) 法家的基本主张 | 第26-28页 |
1. 倡导以法治国 | 第26-27页 |
2. 主张君主专制 | 第27页 |
3. 重视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三、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社会思想 | 第28-44页 |
(一) 商鞅的社会思想 | 第28-37页 |
1. 商鞅生平 | 第28页 |
2. 好名利的人性论 | 第28-29页 |
3. 法后王的社会变迁思想 | 第29-31页 |
4. 以法治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31-37页 |
(二) 申不害的社会思想 | 第37-41页 |
1. 申不害生平 | 第37-38页 |
2. 重术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38-41页 |
(三) 慎到的社会思想 | 第41-44页 |
1. 慎到生平 | 第41页 |
2. 重势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41-43页 |
3. 尚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43-44页 |
四、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的社会思想 | 第44-68页 |
(一) 韩非生平 | 第44-45页 |
(二)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 第45-52页 |
1. 人性论的渊源 | 第45-47页 |
2. 好利恶害的人性 | 第47-50页 |
3. 韩非人性论与荀子人性论的差异 | 第50-52页 |
(三) 不法古的社会变迁思想 | 第52-54页 |
1. 正向社会变迁 | 第52页 |
2. 社会变迁的动力 | 第52-53页 |
3. 不法常可 | 第53-54页 |
(四) 法、术、势并用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54-67页 |
1. 行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54-59页 |
2. 用术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59-63页 |
3. 处势的社会控制思想 | 第63-66页 |
4. 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 第66-67页 |
(五) 反对济贫的社会救助思想 | 第67-68页 |
五、结语 | 第68-72页 |
(一) 对法家社会思想的评价 | 第68-69页 |
(二) 对当今法制建设的启示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一) 古籍文献 | 第72页 |
(二) 著作 | 第72-74页 |
(三) 参考论文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后记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