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名人的“扯淡”现象研究--以新浪微博“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7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三、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微博名人“扯淡”的表达形式及特征 | 第17-38页 |
| 第一节 “扯淡”的意义溯源 | 第17-22页 |
| 一、中国文化中“扯淡”的含义 | 第17-19页 |
| 二、西方文化中“扯淡”的含义 | 第19-20页 |
| 三、扯淡的界定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微博名人“扯淡”的表达手段 | 第22-32页 |
| 一、反讽 | 第23-26页 |
| 二、双关 | 第26-28页 |
| 三、隐喻 | 第28-30页 |
| 四、仿拟 | 第30-32页 |
| 第三节 微博名人“扯淡”表现的特征 | 第32-38页 |
| 一、事实真相的消解性 | 第32-34页 |
| 二、符号传递的隐蔽性 | 第34-36页 |
| 三、态度表达的随意性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微博名人“扯淡”的产生原因 | 第38-50页 |
| 第一节 传播环境:孕育微博名人“扯淡”的氛围 | 第38-43页 |
| 一、微博文化的话语狂欢 | 第38-39页 |
| 二、消费主义的过度扭曲 | 第39-41页 |
| 三、信息呈现的模糊难辨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心理动因:促使微博名人扯淡的动力 | 第43-47页 |
| 一、传者:微博名人的哗众取宠 | 第43-46页 |
| 二、受者:草根群体的推波助澜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技术平台:支撑微博名人“扯淡”的传播 | 第47-50页 |
| 一、便捷的操作导致了肆意发布 | 第48页 |
| 二、双向的互动聚焦了扯淡热点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微博名人“扯淡”的社会影响 | 第50-60页 |
| 第一节 微博名人“扯淡”的直接效应 | 第50-55页 |
| 一、信息的分散性: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第50-52页 |
| 二、思维的扁平化:滋长了人们深入思考的惰性 | 第52-53页 |
| 三、言语的娱乐化: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第53-54页 |
| 四、真相的游离性:支离破碎信息的偏离了事实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微博名人“扯淡”的间接效应 | 第55-60页 |
| 一、主体的张扬性:搭建微博名人的表演平台 | 第55-56页 |
| 二、表达的独特性:丰富了微博语言生态系统 | 第56-57页 |
| 三、关系的密切化:维系微博名人和草根群体的交流 | 第57-58页 |
| 四、现实的参照性:拓展了公共表达的话语格局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