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镍基高温合金及切削加工性能 | 第11-16页 |
1.2.1 镍基高温合金的应用概况及加工特点 | 第11-14页 |
1.2.2 镍基高温合金的加工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高速铣削 GH706 刀具磨损试验研究 | 第17-35页 |
2.1 切削镍基高温合金刀具磨损形态机理分析 | 第17-18页 |
2.2 试验刀具及工件材料的选择 | 第18-20页 |
2.2.1 两种刀具的选择 | 第18-19页 |
2.2.2 工件材料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 试验条件与设计 | 第20-21页 |
2.3.1 切削试验的条件 | 第20-21页 |
2.3.2 刀具磨损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4 后刀面磨损量的极差分析 | 第21-22页 |
2.5 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 | 第22-23页 |
2.6 高速铣削 GH706 两种刀具磨损及破损形貌分析 | 第23-27页 |
2.6.1 前刀面的磨损 | 第23-25页 |
2.6.2 后刀面的磨损 | 第25-26页 |
2.6.3 刀具的破损 | 第26-27页 |
2.7 高速铣削 GH706 刀具磨损机理分析 | 第27-34页 |
2.7.1 粘结磨损 | 第27-29页 |
2.7.2 磨粒磨损 | 第29-31页 |
2.7.3 扩散、氧化磨损 | 第31-32页 |
2.7.4 两种刀具的破损机理对比 | 第32-3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速铣削 GH706 切屑形态及机理研究 | 第35-45页 |
3.1 锯齿形切屑形成机理及其表征方法 | 第35-37页 |
3.2 切屑侧流现象的分析研究 | 第37-38页 |
3.3 研究切屑变形的试验方案 | 第38页 |
3.4 切削用量对切屑变形态的影响分析 | 第38-43页 |
3.4.1 切削用量对切屑锯齿化程度的影响 | 第38-41页 |
3.4.2 切削用量对切屑侧流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高速铣削 GH706 切削过程的仿真研究 | 第45-62页 |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刀具与工件材料属性 | 第45-48页 |
4.1.1 Third WaveAdvantEdge 软件本构 | 第45-46页 |
4.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1.3 仿真试验参数设置 | 第47-48页 |
4.2 仿真结果及其讨论 | 第48-60页 |
4.2.1 负倒棱角度和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负倒棱角度和切削速度对切屑形态的影响 | 第50-55页 |
4.2.3 负倒棱角度和切削速度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4 负倒棱角度和切削速度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高速铣削 GH706 的参数优化 | 第62-82页 |
5.1 试验设计 | 第62-63页 |
5.2 基于切削力的方差分析与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63-73页 |
5.2.1 基于切削力的方差分析 | 第63-71页 |
5.2.2 切削力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5.3 基于后刀面磨损量的方差分析与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73-80页 |
5.3.1 基于后刀面磨损量的方差分析 | 第73-79页 |
5.3.2 后刀面磨损量的经验模型建立 | 第79-80页 |
5.4 基于切削力经验模型和切削效率的参数优化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