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钢的热处理论文

GCr15钢离异共析转变的热力学分析及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碳化物对轴承钢的影响第13页
    1.2 GCr15钢的组织转变第13-16页
        1.2.1 加热时的奥氏体化第13-14页
        1.2.2 冷却中转变第14-15页
        1.2.3 球化组织的形成第15-16页
    1.3 GCr15轴承钢的球化退火工艺及球化机理第16-18页
        1.3.1 GCr15钢球化退火工艺第16-17页
        1.3.2 片状碳化物球化的机理分析第17-18页
    1.4 轴承钢快速球化退火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基于离异共析分解的球化机制第19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9-21页
        1.6.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碳化物形核长大热力学模型第21-34页
    2.1 模型假设条件第21页
    2.2 相变驱动力第21-24页
        2.2.1 奥氏体分解的相变驱动力计算第21-22页
        2.2.2 纯铁相变自由能△GFe_γ-α计算第22-23页
        2.2.3 渗碳体沉淀析出自由能△Gcm第23-24页
    2.3 相变阻力第24-26页
        2.3.1 界面能第24-25页
        2.3.2 体积应变能第25-26页
    2.4 形核理论基础第26-28页
    2.5 离异共析转变及不同形态碳化物的形核长大模型分析第28-32页
        2.5.1 片状碳化物形核长大模型第28-30页
        2.5.2 粒状碳化物形核长大模型第30-31页
        2.5.3 离异共析转变碳化物形核长大模型第31-32页
    2.6 GCr15钢的临界温度第32-33页
    2.7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扩散控制长大动力学第34-46页
    3.1 形核率第34-35页
    3.2 碳化物长大动力学第35-37页
        3.2.1 晶界形核动力学方程第36-37页
        3.2.2 离异共析转变时碳化物形核长大动力学方程第37页
    3.3 扩散控制长大方程第37-39页
    3.4 粒状碳化物尺寸与长大速率第39-41页
    3.5 片状碳化物尺寸与长大速率第41页
    3.6 离异共析转变碳化物尺寸与长大速率第41-42页
    3.7 离异共析转变动力学分析第42-44页
        3.7.1 剩余碳化物对转变时间的影响第42-43页
        3.7.2 剩余碳化物百分比与其平均半径的关系第43页
        3.7.3 剩余碳化物与加热制度的关系第43-44页
    3.8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计算与讨论第46-54页
    4.1 模型的计算第46页
    4.2 △G_γ-α+θ的相变驱动力第46-47页
    4.3 临界晶核直径与临界形核功第47-48页
    4.4 转变计算结果分析第48-51页
        4.4.1 碳化物尺寸第48-49页
        4.4.2 等温转变长大速率第49-50页
        4.4.3 自由能的变化量分析第50-51页
    4.5 离异共析转变计算结果分析第51-53页
        4.5.1 长大速率第51页
        4.5.2 自由能变化第51-52页
        4.5.3 颗粒尺寸第52-53页
        4.5.4 连续冷却时颗粒尺寸第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淬火实验与分析第54-61页
    5.1 实验材料第54页
    5.2 淬火实验第54-55页
    5.3 加热工艺对剩余碳化物的影响第55-58页
    5.4 离异共析转变的剩余碳化物分析第58-60页
        5.4.1 剩余碳化物体积分数与平均粒径第58-59页
        5.4.2 剩余碳化物体积分数与加热工艺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球化退火实验与分析第61-69页
    6.1 球化退火的温度制度第61页
    6.2 组织形貌分析第61-66页
        6.2.1 等温温度的影响第61-63页
        6.2.2 剩余碳化物的影响第63-65页
        6.2.3 冷却速度的影响第65-66页
    6.3 颗粒尺寸与硬度第66-67页
        6.3.1 颗粒尺寸第66页
        6.3.2 硬度第66-67页
    6.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结论第69页
    7.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Ti-7.5Nb-4Mo-2.5Sn形状记忆合金的制备及孔结构对其超弹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软铁—黄铜高频感应熔敷焊接工艺及界面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