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0.2 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第11-12页 |
| 0.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0.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0.2.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0.3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 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22页 |
| 1.1 创新理论与自主创新 | 第13-15页 |
| 1.1.1 创新理论 | 第13-14页 |
| 1.1.2 自主创新的内涵 | 第14-15页 |
| 1.2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 第15-18页 |
| 1.2.1 区域创新体系的界定 | 第15-17页 |
| 1.2.2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研究 | 第17-18页 |
| 1.3 成熟度理论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 第18-22页 |
| 1.3.1 成熟度理论和模型 | 第18-20页 |
| 1.3.2 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 第20页 |
| 1.3.3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的内涵 | 第20-22页 |
| 2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32页 |
| 2.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22-28页 |
| 2.1.1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22-23页 |
| 2.1.2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3-28页 |
| 2.2 成熟度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 2.2.1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 2.2.2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合成方法 | 第30-32页 |
| 3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的实证分析 | 第32-51页 |
| 3.1 因子分析 | 第32-44页 |
| 3.1.1 因子分析的基本模型 | 第32页 |
| 3.1.2 使用 SPSS 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32-40页 |
| 3.1.3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的评价 | 第40-44页 |
| 3.2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的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 3.2.1 聚类分析的原理 | 第44页 |
| 3.2.2 聚类分析的步骤 | 第44-45页 |
| 3.2.3 聚类分析的结果 | 第45页 |
| 3.3 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的个案分析:以辽宁为例 | 第45-51页 |
| 3.3.1 辽宁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分析 | 第45-49页 |
| 3.3.2 辽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提升的对策 | 第49-51页 |
| 4 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 4.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 4.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