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初探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4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概述 | 第14-18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的概念 | 第14-15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分类 | 第15-16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内容构成 | 第16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功能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外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与评析 | 第19-42页 |
·国外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与成功案例 | 第19-29页 |
·国外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发展历程 | 第19-25页 |
·国外优秀的城市文化中心区案例 | 第25-29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发展历程与成功案例 | 第29-37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区的发展历程 | 第29-34页 |
·我国优秀的城市文化中心区案例 | 第34-37页 |
·中外城市文化中心区发展历程之异同 | 第37-38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38-40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区现状 | 第38-39页 |
·我国城市文化中心区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探索 | 第42-64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的理论研究 | 第42-46页 |
·有关理论的研究 | 第42-45页 |
·“场所—文脉”的运用 | 第45-46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理念 | 第46-54页 |
·以人为本 | 第47-48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48-50页 |
·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 | 第50页 |
·突出地方特色 | 第50-52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 第52-53页 |
·突出文化主题、体现历史和现代人文精神 | 第53-54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目标 | 第54-56页 |
·社会目标 | 第54-55页 |
·生态目标 | 第55-56页 |
·效益目标 | 第56页 |
·城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原则 | 第56-62页 |
·场地选址原则 | 第56-57页 |
·功能布局原则 | 第57-58页 |
·交通设计原则 | 第58-60页 |
·景观设计原则 | 第60-62页 |
·建筑设计原则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莱芜市文化中心区规划设计 | 第64-81页 |
·背景分析 | 第65-67页 |
·研究背景 | 第65页 |
·莱芜市文化设施现状 | 第65-66页 |
·基地现状 | 第66-67页 |
·整体构思 | 第67-70页 |
·功能定位 | 第67页 |
·基本原则 | 第67页 |
·总体规划思路——“场所—文脉”的引入 | 第67-69页 |
·“凤鸣朝阳”的立意 | 第69-70页 |
·设计理念 | 第70-71页 |
·空间结构规划 | 第71-72页 |
·功能结构规划 | 第72-73页 |
·交通系统规划 | 第73-75页 |
·动态交通系统 | 第73-75页 |
·静态交通系统 | 第75页 |
·景观系统规划 | 第75-78页 |
·指导思想 | 第75页 |
·景观体系 | 第75-76页 |
·公共空间 | 第76-78页 |
·建筑方案设计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