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的FDI解释--以中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问题的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1.3.1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第13-16页
        1.3.2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第16-19页
    1.4 研究内容、重难点、假说和创新点第19-24页
        1.4.1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第19-20页
        1.4.2 研究假说与思路第20-21页
        1.4.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2-24页
2 产业内贸易理论部分第24-34页
    2.1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第24-26页
        2.1.1 Krugman 的“垄断竞争模型”第24-26页
        2.1.2 Lancaster 的“产品差异模型”第26页
    2.2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第26-28页
        2.2.1 Falvey 的“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第26-27页
        2.2.2 Shaked&Sutton 的“垂直寡头垄断差异模型”第27-28页
    2.3 FDI 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第28-32页
        2.3.1 Fukao 模型下的 FDI 与贸易成本第28页
        2.3.2 贸易投资替代学说第28-29页
        2.3.3 贸易—投资互补学说第29-30页
        2.3.4 产品内分工下贸易与 FDI 的关系第30-32页
    2.4 FDI 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第32-34页
        2.4.1 垂直型 FDI 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第32-33页
        2.4.2 水平型 FDI 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第33-34页
3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现状第34-46页
    3.1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贸易现状第34-38页
    3.2 产业内贸易现状第38-46页
        3.2.1 产业内贸易指标选取第38-41页
        3.2.2 产业内贸易指标测算结果第41-46页
4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影响因素第46-59页
    4.1 影响因素的前提假设第46-49页
    4.2 产业内贸易指数影响因素实证第49-54页
        4.2.1 模型的设定第49-50页
        4.2.2 模型检验第50-51页
        4.2.3 模型选择第51-54页
    4.3 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面板模型第54-56页
    4.4 小结第56-59页
5 FDI 对产业内贸易指数影响的实证分析第59-68页
    5.1 FDI 对总体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第59-62页
        5.1.2 平稳性检验第60页
        5.1.3 协整关系分析第60-61页
        5.1.4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61页
        5.1.5 误差修正模型第61-62页
    5.2 FDI 与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 VAR 模型第62-66页
        5.2.1 脉冲相应分析第64-65页
        5.2.2 方差分解分析第65-66页
    5.3 小结第66-68页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68-71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对策建议第69-71页
        6.2.1 加强科研投入,培植产业高端第69页
        6.2.2 加强国别合作,减少贸易摩擦第69-70页
        6.2.3 提升 FDI 质量,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第70页
        6.2.4 侧重引进水平直接投资,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波临港制造业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农民对当前土地征收政策的认知与支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