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关于自复位结构体系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1.2.1 自复位结构设计思路及相关结构性能研究 | 第12-15页 |
1.2.2 PEC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摩擦耗能型PEC柱(柱弱轴)-钢梁连接组合框架的试件设计 | 第21-24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21页 |
2.2 设计方法 | 第21页 |
2.3 试件概况 | 第21-23页 |
2.4 加载方案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4-3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 第24-31页 |
3.2.1 模型的几何尺寸 | 第25-26页 |
3.2.2 材料本构 | 第26-27页 |
3.2.3 单元的选取 | 第27页 |
3.2.4 定义接触面参数 | 第27-28页 |
3.2.5 定义约束和边界条件 | 第28页 |
3.2.6 划分网格 | 第28-29页 |
3.2.7 施加预应力 | 第29-30页 |
3.2.8 分析步和加载方案 | 第30-31页 |
3.3 数据提取方法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摩擦耗能型PEC柱(柱弱轴)-钢梁连接组合框架模拟分析 | 第32-62页 |
4.1 模型试件设计 | 第32-33页 |
4.2 加载方案 | 第33页 |
4.3 D型试件抗震性能 | 第33-40页 |
4.3.1 模拟现象描述 | 第33-36页 |
4.3.2 荷载-相对侧移滞回曲线 | 第36-37页 |
4.3.3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 | 第37-38页 |
4.3.4 节点耗能曲线分析 | 第38-39页 |
4.3.5 残余转角分析 | 第39-40页 |
4.4 S型试件抗震性能 | 第40-47页 |
4.4.1 模拟现象描述 | 第40-43页 |
4.4.2 荷载-相对侧移滞回曲线 | 第43-44页 |
4.4.3 节点弯矩-转角滞回曲线 | 第44-45页 |
4.4.4 节点耗能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4.4.5 残余转角分析 | 第46-47页 |
4.5 D型试件和S型试件抗震性能对比 | 第47-50页 |
4.5.1 D型试件和S型试件滞回曲线特征对比 | 第47-48页 |
4.5.2 D型试件和S型试件节点连接耗能对比 | 第48页 |
4.5.3 D型试件和S型试件残余转角的对比 | 第48-49页 |
4.5.4 D型试件和S型试件对比总结 | 第49-50页 |
4.6 S型试件各设计参数对比 | 第50-60页 |
4.6.1 高强预拉长螺杆初始预应力值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6.2 摩擦T形连接件腹板长圆孔的开孔长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6.3 高强预拉螺杆的长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4.6.4 摩擦力的大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4.6.5 新型卷边PEC柱顶竖向力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4.7 节点受力发展进程 | 第60-6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