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间泥叫叫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玩物旨趣 | 第9-11页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泥叫叫故事源流考 | 第13-25页 |
2.1 泥叫叫的身世之谜 | 第13-16页 |
2.1.1 身世之一——历史遗迹 | 第13-14页 |
2.1.2 身世之二——神话传说 | 第14-15页 |
2.1.3 身世之三——生活来源 | 第15-16页 |
2.2 寄托之情引流变 | 第16-22页 |
2.2.1 原始社会的表现 | 第16-17页 |
2.2.2 祈求圆满的心态 | 第17-19页 |
2.2.3 精神信仰的依托 | 第19-20页 |
2.2.4 下层社会的关注 | 第20-21页 |
2.2.5 祭祀礼器的用途 | 第21-22页 |
2.3 文化性演变——回归纯粹 | 第22-25页 |
2.3.1 以小见大 | 第22-23页 |
2.3.2 玩具——文物——玩具 | 第23-25页 |
第3章 传统模式结构表现研究 | 第25-37页 |
3.1 泥叫叫的工艺制作方法 | 第25-30页 |
3.1.1 材料工艺 | 第25-26页 |
3.1.2 按子 | 第26-27页 |
3.1.3 塑形工艺 | 第27-29页 |
3.1.4 焙烧工艺 | 第29-30页 |
3.2 泥叫叫造型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3.2.1 直立 | 第30页 |
3.2.2 “面条人”造型 | 第30-31页 |
3.2.3 小巧 | 第31页 |
3.2.4 整体 | 第31-33页 |
3.2.5 简洁 | 第33页 |
3.3 探究泥叫叫的美学特征 | 第33-37页 |
3.3.1 写意性 | 第33-34页 |
3.3.2 模式性 | 第34页 |
3.3.3 实用性 | 第34-35页 |
3.3.4 整体性 | 第35-36页 |
3.3.5 动态性 | 第36-37页 |
第4章 鱼化寨和狄寨泥叫叫对比研究 | 第37-43页 |
4.1 鱼化寨娃娃哨 | 第37-39页 |
4.2 狄寨白鹿原泥叫叫 | 第39-41页 |
4.3 两地差异性比较 | 第41-43页 |
第5章 泥叫叫的传承与发扬 | 第43-47页 |
5.1 政府的扶持 | 第43-44页 |
5.2 培养大众对民间美术的热爱 | 第44-45页 |
5.3 让泥叫叫走进课堂 | 第45页 |
5.4 泥叫叫再设计 | 第45页 |
5.5 媒体呼吁 | 第45-46页 |
5.6 艺术家联合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