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图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主体框架 | 第13-14页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界面设计 | 第15-22页 |
2.1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背景及基础 | 第15-16页 |
2.2 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本质及运作 | 第16-19页 |
2.2.1 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本质 | 第16-18页 |
2.2.2 视知觉形式动力的运作 | 第18-19页 |
2.3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与具有良好体验的界面设计 | 第19-22页 |
第三章 视知觉形式动力与界面式样的动力呈现 | 第22-27页 |
3.1 艺术作品中的 不动之动 | 第22页 |
3.2 呈现出视知觉形式动力的式样 | 第22-25页 |
3.2.1 倾斜式样 | 第22-23页 |
3.2.2 变形式样 | 第23-25页 |
3.2.3 频闪式样 | 第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视知觉形式动力与界面构图 | 第27-31页 |
4.1 艺术作品中的动力 中心 | 第27-28页 |
4.2 视知觉形式动力的构图原则 | 第28-30页 |
4.2.1 视觉重量产生中心 | 第28页 |
4.2.2 中心的力量 | 第28-3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视知觉形式动力与界面的深度层次构建 | 第31-38页 |
5.1 平面式样的空间视觉概念 | 第31-32页 |
5.2 产生空间效果的平面式样 | 第32-37页 |
5.2.1 图底关系 | 第32-33页 |
5.2.2 重叠获得深度 | 第33-35页 |
5.2.3 变形产生空间深度 | 第35-36页 |
5.2.4 梯度产生深度效果 | 第36-3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 第38-4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