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12-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新城的概念与内涵 | 第17-19页 |
一、概念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内涵的评析 | 第18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9-23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3-2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新城规划实施的理论与实践 | 第25-39页 |
第一节 国内外新城规划实施的理论 | 第25-31页 |
一、战略定位 | 第25-26页 |
二、交通联系 | 第26-27页 |
三、城乡空间布局 | 第27-28页 |
四、法律政策保障 | 第28-29页 |
五、规划实施模式 | 第29-30页 |
六、可持续发展方式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国外新城发展实践 | 第31-34页 |
一、相对独立的远郊新城 | 第31-32页 |
二、依附于城市的近郊新区 | 第32页 |
三、国外新城发展启示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国内新城发展实践 | 第34-39页 |
一、我国新城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二、新城规划实施案例 | 第36-37页 |
三、国内外新城发展比较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上海临港新城的规划实施概况 | 第39-46页 |
第一节 规划背景和目标 | 第39-41页 |
一、规划背景 | 第39-40页 |
二、规划目标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规划特点和优势 | 第41-44页 |
一、规划特点 | 第41-42页 |
二、规划优势 | 第42-44页 |
第三节 规划策划和实施情况 | 第44-46页 |
一、规划策划 | 第44-45页 |
二、规划实施情况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实施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基本经验 | 第46-49页 |
一、规划团队的配合 | 第46页 |
二、规划体系的综合 | 第46-48页 |
三、规划机制的整合 | 第48页 |
四、规划管理的创新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第49-54页 |
一、内部造血机制不明朗难以形成旺盛的城市生命力 | 第49-50页 |
二、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薄弱影响新城开发进程 | 第50-51页 |
三、城乡统筹差距突出制约城市和农村空间布局的相互融合 | 第51-52页 |
四、法律政策体系欠缺造成管理体系与现实状况脱节 | 第52页 |
五、规划实施模式缺陷影响新城整体规划效能的发挥 | 第52-53页 |
六、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使得新城生态安全前景堪忧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上海临港新城规划实施的完善对策与示范意义 | 第54-62页 |
第一节 完善对策 | 第54-60页 |
一、注重规划战略定位的正确引导 | 第54-56页 |
二、发展大运量快速综合交通系统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 | 第56页 |
三、采用“组团间隙式”合理控制城乡空间拓展 | 第56-57页 |
四、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 第57-58页 |
五、更新规划实施模式 | 第58-59页 |
六、保持新城可持续发展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示范意义 | 第60-62页 |
一、注重抓好新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管理 | 第60-61页 |
二、加快构建新城与中心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 第61页 |
三、建立城市和农业土地利用共存的新城混合型结构模式 | 第61-62页 |
四、注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手段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 第62页 |
第六章 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探索 | 第62-68页 |
第一节 构建路径 | 第62-66页 |
一、建立新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规划体系 | 第62-63页 |
二、搭建完善的新城全方位规划管理平台 | 第63-64页 |
三、丰富新城可持续的规划实施模式 | 第64-66页 |
第二节 保障体系 | 第66-68页 |
一、健全法律体系 | 第66页 |
二、严格控制体系 | 第66页 |
三、规范技术体系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