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抗真菌抗生素 | 第9-15页 |
1.1.1 抗真菌抗生素的类型 | 第10-12页 |
1.1.2 抗真菌抗生素筛选模型 | 第12-13页 |
1.1.3 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提炼方法 | 第13-15页 |
1.2 鲜绿青霉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9页 |
2 拮抗真菌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19-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3页 |
2.1.1 菌种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21页 |
2.1.3 试剂及其配置 | 第21页 |
2.1.4 培养基 | 第21-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 | 第23-24页 |
2.2.2 拮抗真菌放线菌的筛选 | 第24页 |
2.2.3 拮抗放线菌的鉴定 | 第24-27页 |
2.2.4 拮抗放线菌多相分类特征的研究 | 第27-28页 |
2.2.5 抗菌谱的研究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3.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 | 第29页 |
2.3.2 拮抗真菌放线菌的筛选 | 第29-30页 |
2.3.3 放线菌 JXNU02 的鉴定 | 第30-33页 |
2.3.4 放线菌 JXNU02 的多相分类特征 | 第33-34页 |
2.3.5 放线菌 JXNU02 的抗菌活性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3 放线菌 JXNU02 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发酵工艺 | 第37-5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3.1.1 菌种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7-39页 |
3.1.3 试剂及其配置 | 第39页 |
3.1.4 培养基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菌种活化培养 | 第39页 |
3.2.2 种子培养 | 第39页 |
3.2.3 发酵培养 | 第39页 |
3.2.4 发酵液抗菌活性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3.2.5 培养基对放线菌发酵产抗真菌抗生素的影响 | 第40页 |
3.2.6 发酵条件对放线菌发酵产抗真菌抗生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3.1 制霉菌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2页 |
3.3.2 培养基对放线菌发酵产抗真菌抗生素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3 发酵条件对放线菌产抗真菌抗生素的影响 | 第47-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放线菌 JXNU02 抗真菌活性产物的性质和分离初步研究 | 第53-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3-55页 |
4.1.1 菌种 | 第53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3-54页 |
4.1.3 试剂及其配置 | 第54-55页 |
4.1.4 培养基 | 第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4.2.1 发酵液制备 | 第55页 |
4.2.2 发酵液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 第55-56页 |
4.2.3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极性研究 | 第56页 |
4.2.4 发酵液树脂吸附研究 | 第56页 |
4.2.5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56页 |
4.2.6 活性检测方法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4.3.1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 | 第57-59页 |
4.3.2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极性 | 第59-60页 |
4.3.3 发酵液的树脂吸附 | 第60页 |
4.3.4 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