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及碳减排路径探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引言第8-9页
        1.1.1 国际背景第8页
        1.1.2 国内环境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页
        1.2.1 现实意义第9页
        1.2.2 理论意义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路线第11-13页
第二章 碳减排相关理论第13-17页
    2.1 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3页
    2.2 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第13-14页
    2.3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第14页
    2.4 碳减排技术第14-15页
        2.4.1 国内外碳减排技术第14-15页
        2.4.2 碳减排经验第15页
    2.5 国内外碳排放相关政策第15-17页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测算第17-24页
    3.1 京津冀地区概况第17页
    3.2 碳排放测算方法介绍以及数据来源第17-18页
    3.3 京津冀能源消费情况第18-22页
        3.3.1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第18-20页
        3.3.2 天津市能源消费情况第20-21页
        3.3.3 河北省能源消费情况第21-22页
    3.4 京津冀碳排放对比分析第22-24页
第四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第24-35页
    4.1 灰色系统理论第24-25页
        4.1.1 产生背景第24页
        4.1.2 灰色系统理论的介绍第24页
        4.1.3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以及计算方法介绍第24-25页
    4.2 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第25-32页
        4.2.1 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计算情况第26-28页
        4.2.2 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计算情况第28-29页
        4.2.3 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计算情况第29-30页
        4.2.4 京津冀综合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计算情况第30-32页
    4.3 关联度对比分析第32-33页
    4.4 碳减排路径第33-35页
        4.4.1 改进能源结构第33页
        4.4.2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33页
        4.4.3 优化京津冀人口调控第33-35页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第35-38页
    5.1 主要结论第35-36页
    5.2 政策建议第36-38页
        5.2.1 借鉴并研发低碳技术第36页
        5.2.2 提高区域协同发展质量第36-37页
        5.2.3 建立碳减排体制机制第37页
        5.2.4 建立区域节能减排检测评价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高湿城市街区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输运研究
下一篇:制备方法对铁钛复合氧化物表面性质与磷吸附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