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1.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2.学术史回顾 | 第12-20页 |
一、《真灵位业图》文本及作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真灵位业图》道教神仙谱系研究 | 第14-18页 |
三、《真灵位业图》神仙流变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3.本文的任务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真灵位业图》作者及名称变化 | 第21-28页 |
第一节 陶弘景创作的可能性 | 第21-24页 |
一、《真灵位业图》作者的争议 | 第21-22页 |
二、《真灵位业图》在道经中的流传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从“经”到“图”——《真灵位业图》名称的变化 | 第24-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真灵位业图》与诸道书的关系 | 第28-39页 |
第一节 《真灵位业图》与《真诰》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真灵位业图》与《无上秘要》 | 第29-35页 |
一、《无上秘要》的性质及版本 | 第29-30页 |
二、《无上秘要》与《真灵位业图》的源流问题 | 第30-35页 |
第三节 《七域修真证品图》与《真灵位业图》 | 第35-38页 |
一、《七域修真证品图》的性质 | 第35页 |
二、《真灵位业图》《七域修真证品图》《无上秘要》之比较 | 第35-37页 |
三、《真灵位业图》所涉及其他道书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真灵位业图》中非道教元素 | 第39-54页 |
第一节 《真灵位业图》中的儒家因子 | 第39-43页 |
一、陶弘景个人经历 | 第39-40页 |
二、陶弘景及其教派的受众 | 第40-41页 |
三、体例远承《古今人表》 | 第41-42页 |
四、位阶等级制 | 第42-43页 |
五、收入人物 | 第43页 |
第二节 《真灵位业图》中的佛教因素 | 第43-48页 |
一、佛教冲击与道教应对 | 第43-44页 |
二、陶弘景的融合佛道 | 第44-46页 |
三、《真灵位业图》的七阶设定与印度七曜历 | 第46-47页 |
四、《真灵位业图》中的地狱构建与佛教关系 | 第47页 |
五、《真灵位业图》中佛教背景的神仙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真灵位业图》中对民间信仰的吸纳 | 第48-53页 |
一、西王母 | 第48-50页 |
二、东海王青华小童君 | 第50-51页 |
三、司命 | 第51-52页 |
四、大项与项梁城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元始天尊位阶与道教七阶神仙体系 | 第54-70页 |
第一节 元始天尊位阶的流变 | 第54-61页 |
一、《魏书·释老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见道教主神变化 | 第54-55页 |
二、“元始天尊”之来由 | 第55-58页 |
三、“元始天尊”位阶变化中可能的其他因素 | 第58-61页 |
第二节 七阶体系的构成和渊源 | 第61-67页 |
一、《真灵位业图》的七阶构成 | 第61-64页 |
二、《真灵位业图》七阶体系的渊源 | 第64-67页 |
第三节 《真灵位业图》的特点及影响 | 第67-70页 |
一、《真灵位业图》的开放性与可替换性 | 第67-69页 |
二、《真灵位业图》的影响及其他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