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研究--以苏州河为例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图名目录 | 第13-14页 |
| 表名目录 | 第14-15页 |
| 1 绪论 | 第15-2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7-20页 |
| 2 城市河流滨岸带退化研究 | 第20-37页 |
| ·河岸带的相关研究 | 第20-30页 |
| ·河岸带定义及其范围 | 第20-21页 |
| ·河岸带结构特征及功能 | 第21-22页 |
| ·河岸带植被研究 | 第22-23页 |
| ·河岸带管理研究 | 第23页 |
| ·研究尺度和方法 | 第23-25页 |
| ·研究尺度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植被缓冲带研究 | 第25-30页 |
| ·植被缓冲带定义 | 第25-26页 |
| ·植被缓冲带适宜宽度 | 第26-30页 |
| ·河岸带退化机理 | 第30-33页 |
| ·河岸带退化理论 | 第30-31页 |
| ·河岸带退化机制 | 第31-33页 |
| ·水文特征改变 | 第31-32页 |
| ·用地活动 | 第32页 |
| ·水体污染 | 第32-33页 |
| ·植被入侵 | 第33页 |
| ·城市河流滨岸带内涵 | 第33-37页 |
| ·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 ·结构退化 | 第34-35页 |
| ·类型划分 | 第35页 |
| ·功能退化 | 第35-37页 |
| 3 上海城市河流滨岸带退化评价体系研究 | 第37-50页 |
| ·河岸带评价实践进展 | 第37-41页 |
| ·河流健康中的河岸带评价实践 | 第37-38页 |
| ·河岸带的现状评价实践 | 第38-39页 |
| ·河岸带生态恢复及重建的后评价 | 第39-40页 |
| ·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 ·评价程序 | 第41-50页 |
| ·构建评价指标因子数据库 | 第41-42页 |
| ·退化评价主要内容 | 第42-43页 |
| ·滨水带评价 | 第42页 |
| ·护岸带评价 | 第42-43页 |
| ·缓冲带评价 | 第43页 |
| ·近岸带评价 | 第43页 |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3-44页 |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 ·评价标准 | 第45-49页 |
| ·滨水带 | 第45-46页 |
| ·护岸带 | 第46页 |
| ·缓冲带 | 第46-48页 |
| ·近岸带 | 第48-49页 |
| ·评价模型 | 第49-50页 |
| 4 苏州河滨岸带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 第50-66页 |
|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 | 第50-54页 |
| ·研究区域 | 第50-52页 |
| ·区域概况 | 第50-51页 |
| ·污染历史 | 第51页 |
| ·治理过程 | 第51-52页 |
|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52-54页 |
| ·采样点确定 | 第52-53页 |
| ·指标因子采集 | 第53-54页 |
| ·植被调研及数据处理 | 第54页 |
| ·苏州河滨岸带退化评价 | 第54-66页 |
| ·综合评价分析 | 第54-62页 |
| ·RCSI对河段区位的响应 | 第57-59页 |
| ·RCSI对用地类型的响应 | 第59-61页 |
| ·RCSI对河流两岸的响应 | 第61-62页 |
| ·RCSI指标因子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 ·滨水带对护岸带的响应 | 第62-63页 |
| ·缓冲带对近岸带的响应 | 第63-64页 |
| ·RCSI与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64页 |
| ·偏差分析 | 第64-65页 |
| ·滨岸带整治规划及修复策略 | 第65-66页 |
| 5 苏州河滨岸带范围探讨及水环境效应研究 | 第66-77页 |
| ·苏州河滨岸带范围探讨 | 第66-70页 |
| ·苏州河滨岸带类型 | 第66页 |
| ·苏州河水文资料 | 第66-68页 |
| ·河道蓝线的范围 | 第68-69页 |
| ·现状河岸带类型及范围 | 第69-70页 |
| ·苏州河滨岸带水环境效应研究 | 第70-77页 |
| ·研究区域 | 第71页 |
| ·数据来源及分析 | 第71-75页 |
| ·土地利用数据与处理 | 第71-74页 |
| ·水质数据与处理 | 第74-75页 |
| ·水环境效应 | 第75-7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 ·主要结论 | 第77-79页 |
|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