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晶体学论文

基于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低背景化学发光技术在农产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写表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黄曲霉毒素简介第13-14页
        1.1.2 伏马毒素简介第14页
        1.1.3 赭曲霉毒素简介第14页
    1.2 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第14-16页
        1.2.1 理化检测法第14-15页
        1.2.2 免疫化学检测法第15页
        1.2.3 其他方法第15-16页
    1.3 光子晶体材料简介第16-18页
        1.3.1 光子晶体概述及特征第16页
        1.3.2 光子晶体的分类第16-17页
        1.3.3 光子晶体的应用第17-18页
    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第18-20页
        1.4.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8页
        1.4.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分类第18-19页
        1.4.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第19-20页
    1.5 目前研究进展第20-22页
        1.5.1 酶联免疫法第20页
        1.5.2 免疫传感器法第20页
        1.5.3 免疫芯片分析法第20-21页
        1.5.4 分子印迹技术第21页
        1.5.5 本实验室的研究第21-22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优势第22-23页
        1.6.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2页
        1.6.2 本课题的研究优势第22-23页
第2章 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HPBs)的制备及微球表面化学修饰的研究第23-34页
    2.1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第23-24页
        2.1.1 试验材料第23页
        2.1.2 试验仪器第23-24页
        2.1.3 试验方法第24页
    2.2 水凝胶溶液的制备第24-26页
        2.2.1 试验材料第24页
        2.2.2 试验方法第24-25页
        2.2.3 试验结果第25-26页
    2.3 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自组装第26-31页
        2.3.1 试验材料第27页
        2.3.2 试验仪器第27页
        2.3.3 试验方法第27-28页
        2.3.4 表征方法第28页
        2.3.5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4 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的表面化学修饰的研究第31-33页
        2.4.1 试验材料第31页
        2.4.2 试验仪器第31页
        2.4.3 试验方法第31-32页
        2.4.4 SiO_2光子晶体微球和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化学发光信号对比第32-33页
    2.5 本章总结第33-34页
第3章 基于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检测农产品中伏马毒素B_1第34-44页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35-36页
        3.1.1 试验材料第35页
        3.1.2 试验仪器第35-36页
        3.1.3 试剂配制第36页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6-37页
        3.2.1 包被抗原pH值的优化第36页
        3.2.2 包被抗原浓度的优化第36页
        3.2.3 一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36页
        3.2.4 二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36-37页
    3.3 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第37页
        3.3.1 标准曲线制作第37页
        3.3.2 特异性分析第37页
        3.3.3 回收率测定第3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3.4.1 包被抗原pH值的优化第37-38页
        3.4.2 包被抗原浓度的优化第38-39页
        3.4.3 一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39页
        3.4.4 二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39-40页
        3.4.5 标准曲线第40-41页
        3.4.6 特异性分析第41-42页
        3.4.7 回收率测定第42-43页
    3.5 讨论第43页
    3.6 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多重检测第44-70页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45-46页
        4.1.1 试验材料第45页
        4.1.2 试验仪器第45-46页
    4.2 条件优化第46页
        4.2.1 包被缓冲液pH及底物反应时间的优化第46页
        4.2.2 包被抗原浓度的优化第46页
        4.2.3 一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46页
        4.2.4 二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46页
    4.3 谷物中真菌毒素的多重检测第46-48页
        4.3.1 标准曲线制作第46-47页
        4.3.2 多重特异性分析第47页
        4.3.3 回收率测定第47页
        4.3.4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测回收率对比第47-48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68页
        4.4.1 包被pH值的优化第48-49页
        4.4.2 包被抗原浓度的优化第49-51页
        4.4.3 一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51-53页
        4.4.4 二抗稀释比率的优化第53-54页
        4.4.5 多重检测标准曲线第54-57页
        4.4.6 特异性分析第57-58页
        4.4.7 FB_1、AFB_1、OTA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第58-62页
        4.4.8 多重检测回收率测定并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对比第62-64页
        4.4.9 谷物中FB_1、AFB_1和OTA测定并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对比第64-68页
    4.5 结果讨论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全文总结第70-71页
论文创新点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万瓦级TEA CO2激光器高压脉冲调制器的研制
下一篇:硅钢片磁致伸缩模型建立—整流变压器振动与噪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