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功率因数的定义 | 第12-13页 |
| 1.3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分类 | 第13-15页 |
| 1.3.1 无源功率因数校正 | 第13-14页 |
| 1.3.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 | 第14-15页 |
| 1.4 连续导通模式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第15-18页 |
| 1.4.1 峰值电流控制 | 第15-16页 |
| 1.4.2 平均电流控制 | 第16-17页 |
| 1.4.3 滞环电流控制 | 第17-18页 |
| 1.5 不连续导通模式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第18-19页 |
| 1.5.1 电压跟随控制法 | 第18-19页 |
| 1.6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发展方向 | 第19页 |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1.7.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7.2 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临界模式Boost PFC电路 | 第21-30页 |
| 2.1 临界模式下的Boost PFC电路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 2.2 临界模式下Boost PFC的开关特性 | 第23-27页 |
| 2.2.1 稳态分析 | 第23-24页 |
| 2.2.2 开关频率的变化特性 | 第24-27页 |
| 2.3 临界模式下Boost PFC的两种控制方式 | 第27-2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交错并联的工作特性和控制方法 | 第30-53页 |
| 3.1 交错并联工作原理 | 第30-32页 |
| 3.2 交错并联工作特性 | 第32-40页 |
| 3.2.1 减小输入电流纹波 | 第32-36页 |
| 3.2.2 减小电感磁芯尺寸 | 第36-38页 |
| 3.2.3 减小输出电容纹波电流 | 第38-40页 |
| 3.3 交错并联控制方法 | 第40-52页 |
| 3.3.1 开环主从控制 | 第40-41页 |
| 3.3.2 基于PLL的闭环控制 | 第41-42页 |
| 3.3.3 新型交错控制方法及稳态分析 | 第42-47页 |
| 3.3.4 新型交错控制方法的仿真 | 第47-50页 |
| 3.3.5 四相交错并联 | 第50-5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交错并联BCM Boost PFC的设计 | 第53-62页 |
| 4.1 主电路参数的设计 | 第53-56页 |
| 4.1.1 升压电感的设计 | 第53-54页 |
| 4.1.2 开关管和二极管的选取 | 第54-55页 |
| 4.1.3 输出电容的选择 | 第55-56页 |
| 4.2 控制电路参数设计 | 第56-61页 |
| 4.2.1 控制IC UCC28061简介 | 第56-57页 |
| 4.2.2 零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第57页 |
| 4.2.3 输入电压检测 | 第57-58页 |
| 4.2.4 输出电压检测 | 第58-59页 |
| 4.2.5 过流保护 | 第59页 |
| 4.2.6 导通时间与切换频率 | 第59-60页 |
| 4.2.7 电压环补偿 | 第60-6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 5.1 传统CCM实验波形 | 第62-63页 |
| 5.2 交错并联BCM Boost PFC实验波形 | 第63-66页 |
| 5.3 两者之间比较与分析 | 第66-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