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空间再造的社会学探析--以河南省Z县七星寺调查研究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三)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页 |
(四) 研究理论视角 | 第16-17页 |
(五)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七星寺信仰的变异动力机制 | 第19-29页 |
(一) 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 | 第19-23页 |
(二) 信仰变异的动力机制 | 第23-27页 |
(三) 社会需求的动力因素 | 第27页 |
(四) 民间信仰的具体化 | 第27-29页 |
三、七星寺信仰文化的现代转化 | 第29-37页 |
(一) 信仰仪式的世俗化 | 第29-31页 |
(二) 信仰惯习的理性化 | 第31-33页 |
(三) 信仰群体的老龄化 | 第33-34页 |
(四) 信仰话语权的行政化 | 第34-37页 |
四、民间信仰空间再造的根源 | 第37-48页 |
(一) 经济发展引起社会价值系统的重构 | 第37-38页 |
(二) 主流意识的变动促使大众意识的变革 | 第38-40页 |
(三) 文化传承模式的变迁与代际差异 | 第40-43页 |
(四) 官方系统与民间权威的庙宇之争 | 第43-45页 |
(五) 当代民众心理诉求的混合性 | 第45-48页 |
五、民间信仰空间的再造 | 第48-54页 |
(一)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 第48-49页 |
(二) 民间信仰系统自身的调适 | 第49-52页 |
(三) 社会变革与文化自觉 | 第52-54页 |
六、民间信仰空间再造的影响 | 第54-60页 |
(一) 满足心理需求、实现精神慰藉 | 第54-55页 |
(二) 突出权威形象、促进社会沟通整合 | 第55页 |
(三) 强化规范约束力、实现社会控制 | 第55-56页 |
(四) 推动人际关系扩展、加强凝聚力 | 第56页 |
(五)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 第56-57页 |
(六) 民间信仰的消极价值导向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