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线缆雷电脉冲耦合的时域数值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传输线和FDTD的基本理论 | 第14-27页 |
2.1 传输线理论 | 第14-22页 |
2.1.1 传输线模型 | 第14-16页 |
2.1.2 传输线电磁耦合模型 | 第16-17页 |
2.1.3 时域传输线方程的推导 | 第17-22页 |
2.2 FDTD方法 | 第22-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雷电脉冲对架空线干扰的时域数值分析 | 第27-42页 |
3.1 雷电感应电场的计算 | 第27-33页 |
3.1.1 雷电通道的建立 | 第27-29页 |
3.1.2 雷电感应电磁场的计算 | 第29-31页 |
3.1.3 算例验证 | 第31-33页 |
3.2 架空线缆感应电压的计算 | 第33-36页 |
3.2.1 架空线电磁耦合模型 | 第33-35页 |
3.2.2 算例验证 | 第35-36页 |
3.3 架空线耦合响应规律分析 | 第36-41页 |
3.3.3 架空线不同观察点响应 | 第36-38页 |
3.3.4 不同通道电流速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3.5 架空线高度与其感应过电压的关系 | 第38-40页 |
3.3.6 多导体感应电压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强电磁脉冲环境下屏蔽体线缆防护分析 | 第42-57页 |
4.1 核电磁脉冲特性 | 第42-43页 |
4.2 核电磁脉冲波形及相关参数 | 第43-45页 |
4.3 屏蔽腔体防护规律探究 | 第45-53页 |
4.3.1 屏蔽腔的孔缝耦合理论 | 第45-47页 |
4.3.2 屏蔽腔缝隙形状影响分析 | 第47-49页 |
4.3.3 传输线不同摆放位置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4.3.4 激励波极化方向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3.5 屏蔽腔单孔多孔缝隙耦合分析 | 第52-53页 |
4.4 线缆类型及入射角度对耦合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4.4.1 不同线缆类型对耦合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2 不同入射角度对耦合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
学术论文 | 第64页 |
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