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研究区位置及地理经济概况 | 第12-14页 |
0.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0.4 研究进展及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1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6页 |
1.1 区域地层 | 第17-21页 |
1.1.1 中太古界涑水杂岩 | 第17-18页 |
1.1.2 古元古界绛县群 | 第18-19页 |
1.1.3 古元古界中条群 | 第19-20页 |
1.1.4 古元古界担山石群 | 第20页 |
1.1.5 中元古界西阳河群 | 第20页 |
1.1.6 中元古界芮城群 | 第20-21页 |
1.2 区域岩浆岩 | 第21-23页 |
1.2.1 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2.55~2.45Ga)岩浆岩 | 第22页 |
1.2.2 古元古代(2.2~2.15Ga)岩浆岩 | 第22-23页 |
1.2.3 古元古代末期(1.9~1.7Ga)岩浆岩 | 第23页 |
1.3 区域构造格局及演化 | 第23-25页 |
1.3.1 区域构造格局 | 第23-24页 |
1.3.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4-25页 |
1.4 区域矿产 | 第25-26页 |
第2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6-36页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6-27页 |
2.1.1 矿区地层 | 第26页 |
2.1.2 矿区构造 | 第26-27页 |
2.1.3 矿区岩浆岩 | 第27页 |
2.2 矿体地质特征 | 第27-30页 |
2.3 矿石特征 | 第30-33页 |
2.3.1 矿石类型及矿物成分 | 第30-32页 |
2.3.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2-33页 |
2.4 围岩蚀变类型及特征 | 第33-34页 |
2.5 成矿阶段划分 | 第34-36页 |
第3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2页 |
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37页 |
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39页 |
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0页 |
3.4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2页 |
第4章 矿床成因分析 | 第42-51页 |
4.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4.1.1 构造条件 | 第42页 |
4.1.2 岩浆活动条件 | 第42-43页 |
4.1.3 变质条件 | 第43页 |
4.2 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特征 | 第43-45页 |
4.2.1 氢、氧同位素特征 | 第43-45页 |
4.2.2 铅同位素特征 | 第45页 |
4.3 成矿时代 | 第45-47页 |
4.4 成矿构造环境判别 | 第47-48页 |
4.5 矿床成因讨论 | 第48-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