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危险有机物共处置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危险有机物的分类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2 危险有机废物高温窑炉共处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高温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共处置危险废物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共处置危险废物应用现状 | 第14页 |
1.2.3 高温工业窑炉共处置危险废物技术和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危险有机物高温降解特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水泥窑危险有机物共处置数值模拟 | 第17-18页 |
1.4.1 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4.2 水泥窑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危险有机物高温降解特性实验 | 第20-32页 |
2.1 实验流程 | 第20-24页 |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4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4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25-31页 |
2.3.1 动力学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2.3.2 苯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26-29页 |
2.3.3 氯乙烯热解动力学分析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水泥回转窑煤粉燃烧的数学模型 | 第32-47页 |
3.1 气相湍流模型 | 第32-38页 |
3.2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38-39页 |
3.3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39-42页 |
3.4 煤粉燃烧模型 | 第42-44页 |
3.5 辐射换热模型 | 第44-47页 |
第4章 水泥回转窑内燃烧数值模拟 | 第47-54页 |
4.1 水泥回转窑与燃烧器简介 | 第47-48页 |
4.2 回转窑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9页 |
4.4 回转窑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4.1 燃烧速度场分析 | 第49-50页 |
4.4.2 燃烧温度场分布 | 第50-51页 |
4.4.3 燃烧组分场分析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回转窑有机物共处置数值模拟 | 第54-70页 |
5.1 概述 | 第54-55页 |
5.2 投加方式对共处置过程的影响 | 第55-60页 |
5.2.1 模拟工况设置 | 第55页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5.2.2.1 不同投加方式温度场分析 | 第55-56页 |
5.2.2.2 不同投加方式O2浓度场分析 | 第56-57页 |
5.2.2.3 不同投加方式CO浓度场分析 | 第57-59页 |
5.2.2.4 不同投加方式CO2浓度场分析 | 第59-60页 |
5.3 投加量对燃烧温度场的影响 | 第60-69页 |
5.3.1 不同投加量的模拟工况设置 | 第60-61页 |
5.3.2 不同投加量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9页 |
5.3.2.1 不同投加量共处置的温度场分析 | 第61-62页 |
5.3.2.2 不同投加量共处置的O2的浓度场分析 | 第62-64页 |
5.3.2.3 不同投加量共处置的CO的浓度场分析 | 第64-66页 |
5.3.2.4 不同投加量共处置的CO2的浓度场分析 | 第66-68页 |
5.3.2.5 有机物苯的窑内分布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