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5-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3.3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0页
        1.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第17-18页
        1.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系第18-19页
        1.4.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蕴涵第19-20页
第2章 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养成的期望第20-30页
    2.1 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0-24页
        2.1.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第20-21页
        2.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1-23页
        2.1.3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第23-24页
        2.1.4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第24页
    2.2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养成的期望第24-30页
        2.2.1 毛泽东时期:“三好”要求第25页
        2.2.2 邓小平时期:“四有”新人第25-26页
        2.2.3 江泽民时期:“四个统一第26-27页
        2.2.4 胡锦涛时期:四个“新一代”第27-28页
        2.2.5 习近平时期:五四讲话第28-30页
第3章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偏差及影响价值观教育的因素第30-44页
    3.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特点第30-33页
        3.1.1 多元并存性第30-31页
        3.1.2 自主选择性第31页
        3.1.3 注重实用性第31-32页
        3.1.4 较强可塑性第32-33页
    3.2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偏差第33-36页
        3.2.1 政治价值观淡漠第33-34页
        3.2.2 经济价值观功利第34-35页
        3.2.3 文化价值观多元第35页
        3.2.4 道德价值观“逆淘汰”第35-36页
    3.3 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第36-44页
        3.3.1 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冲击第37-38页
        3.3.2 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第38-39页
        3.3.3 网络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第39-40页
        3.3.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位第40-41页
        3.3.5 大学生自身的缺陷第41-44页
第4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及方法第44-56页
    4.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第44-49页
        4.1.1 方向性原则第44-45页
        4.1.2 主体性原则第45-46页
        4.1.3 求同存异原则第46-47页
        4.1.4 渗透性原则第47-48页
        4.1.5 “三贴近”原则第48-49页
    4.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第49-56页
        4.2.1 继承和发展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第50-52页
        4.2.2 探索和运用当今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第52-54页
        4.2.3 吸收和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第54-56页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及机制第56-66页
    5.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第56-60页
        5.1.1 生活育人模式第56-57页
        5.1.2 实践育人模式第57-58页
        5.1.3 网络育人模式第58-59页
        5.1.4 研究性学习模式第59-60页
    5.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第60-66页
        5.2.1 交往互动机制第60-61页
        5.2.2 心理接受认同机制第61-62页
        5.2.3 激励保障机制第62-63页
        5.2.4 监督评估机制第63-66页
第6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及路径第66-76页
    6.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第66-68页
        6.1.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第66-67页
        6.1.2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67页
        6.1.3 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第67-68页
    6.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第68-76页
        6.2.1 加强理论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第68-69页
        6.2.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第69-70页
        6.2.3 构建新媒体平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第70-71页
        6.2.4 关注实际问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第71页
        6.2.5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第71-72页
        6.2.6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合力第72-73页
        6.2.7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力第73-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下一篇:一种四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