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19页 |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5.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1.6 论文特色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2 个人信用档案概述 | 第20-23页 |
| 2.1 个人信用档案的概念 | 第20页 |
| 2.2 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 | 第20-21页 |
| 2.3 个人信用档案的特征 | 第21-22页 |
| 2.4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 3 中美个人信用档案发展历程及现状的比较 | 第23-28页 |
| 3.1 个人信用档案发展历程的比较 | 第23-26页 |
| 3.2 个人信用档案现状的比较 | 第26-28页 |
| 4 中美个人信用档案生成方式的比较 | 第28-32页 |
| 4.1 数据来源的比较 | 第28-30页 |
| 4.2 登记机制的比较 | 第30-32页 |
| 5 中美征信机构的比较 | 第32-44页 |
| 5.1 运作模式的比较 | 第33-36页 |
| 5.2 个人信用评分系统的比较 | 第36-41页 |
| 5.3 征信产品的比较 | 第41-44页 |
| 6 中美个人信用档案法律法规的比较 | 第44-52页 |
| 6.1 征信机构规制的比较 | 第44-47页 |
| 6.2 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提供者规制的比较 | 第47-49页 |
| 6.3 个人信用档案使用者规制的比较 | 第49-50页 |
| 6.4 个人信用档案主体权利保护的比较 | 第50-52页 |
| 7 中美失信惩戒机制的比较 | 第52-57页 |
| 7.1 风险防范机制的比较 | 第52-54页 |
| 7.2 监督惩处机制的比较 | 第54-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